曾经的“苦熬”村———凉山州美姑县尔且甲谷村如今有了新名字:“苦干”文明新村。在当地团员青年的带领下,村民们规模开发魔芋、青椒等种植项目,钱袋子日渐鼓起来。
尔且甲谷村是我省“共青团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扶贫攻坚计划的试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项民族地区的‘希望工程’。发挥少数民族青年的作用,关键是结合实际,把新的经济理念、种养技术和科学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去带动经济的发展。”团省委书记罗强说。
基于这种理念,团省委近年来组织大批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深入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行动和四川青年志愿者支教支医扶贫接力计划,对口支援民族地区计划也相继在全省展开。截至目前,我省共组织5900多支科技文教、医疗卫生、咨询服务队到民族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开展科技咨询、义诊、义演等活动;举办扫盲班和各类培训班近600期,培训青年90万余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近5000个,推广科技新技术91项;筹措“希望工程”救助资金1300余万元,捐建希望小学52所,救助失学儿童6733名。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有强大的智力支持作后盾。我省各级共青团、青联组织加大对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在民族青年干部培养方面,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团干部“培养计划”;组织优秀少数民族团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58名团干先后到沿海发达地方挂职锻炼,156名青年团干到中央党校、中央团校、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地学习研修。一大批青年人才在民族地区茁壮成长。本报记者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