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塬村变了。一到村里,从每一张荡漾着的幸福喜悦的脸上,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以前,高塬村的姑娘都嫁出去了,小伙子嫌穷也都走了,村子里十几年没有人娶过新媳妇了。现在好了,新房子盖了,有盼头了。”说起最近一年来生活的变化,富平县峪岭乡高塬村南凹组的党雅芸激动地告诉记者。
高塬村位于富平北缘的山区地带,是我省渭北“旱腰带”扶贫项目的扶贫移民和重点建设村。村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村里除了一条简易石子公路外,剩下全是窄窄的羊肠小道。遇到天阴下雨,道路泥泞无法通行。
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82户,346人,耕地654亩。耕地以梯田旱地为主,坡地面积大,地块小,不便耕种。经济结构单一,以粮食为主,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属于特困村,相当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土窑洞中。该村南凹组,解放以来至今没有通电,许多村民不知电视为何物。山区缺水,全村只有个别户有水窖,而其他村民则要到距村子4公里远的厂子拉水,来回需要一天时间。由于村子太穷,没有姑娘愿意嫁入。据乡政府去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村光棍达到了21人,外出上门成家的达到24人,整户迁出的6户(29人)。
2003年4月,带着省委、省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怀,副省长张伟、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雷生辉、富平县县长贺韧一行来到高塬村调研。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居住在半山腰的群众家中,逐户看望,并与贫困户座谈。当张伟看到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人畜共居一穴的情况,十分动情,极为惊讶。当即和民政、扶贫等部门协调解决问题,决定把散居在七八个点上的50户村民搬迁到两个移民点。整个工程从2003年7月份开始建设,第一移民点已经于今年3月份基本建设完毕,第二移民点正在建设中。
在高塬村第一扶贫移民点,记者看到,20多户人家的新房已经基本完工。动作快的人家已经住了进去,动作稍微慢了一点的主体工程也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装修。爱美的村民们,还用白色的瓷片砌了临街房屋的沿墙,既美观又大方。门楹上的“幸福人家”、“贵在自立”等字样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走进村民张玉成的新家,记者看到,新家被主人收拾得干净整齐。桌子上放着主人刚买回家的海尔牌彩电。屋后的下水管一直通到水窖,把雨水收集起来,经过沉淀净化,供日常生活饮用,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的路去拉水了。“政府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啊!”主人高兴地说。
来到村民张兴润家,女主人正在做家务,男主人为了还清盖房子时欠下的债务出去打工了。谈起近一年来的生活变化,女主人的脸上全是幸福的笑容,笑呵呵地说:“以前,没有电晚上黑,听别人说外面有狼,吓得我不敢出去。现在有电灯了,心里亮堂多了,再也不怕了。”
在高塬村第二扶贫移民点,划定建房的小山梁已经被移为平地,各家各户的宅基地界线也已经划定,只等盖房子了。村民韩水余兴奋地说:“心情高兴啊,黑了睡不着觉,日子有盼头了,干劲也越来越大了。”
县农发办主任李潮刚告诉记者,张伟一行决定扶贫搬迁项目以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县委书记张建中多次督促。整个扶贫移民工程是在政府帮助的基础上(政府给每户扶贫金5000元,另外再给每人扶贫金1000元),不足部分由村民贷款或者自筹资金的方法完成。整个工程共投资200万元,搬迁50户,修路5公里,打水窖80眼。目前,乡政府正在积极进行劳务输出,发展林果业和黄牛养殖,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在离村子不远的玉皇岭扶贫小学内,新盖好的三层红色教学楼巍然耸立,如同燃烧的熊熊烈火,点燃了孩子们对知识对未来的渴望。据了解,学校投资40万元,占地4亩半,建筑面积550平方米。解决了3个行政村,5个小学点,130名学生的上学问题。峪岭乡党委书记张笑鹏、乡长杨国平高兴地说:“玉皇岭小学现在已经成了山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报记者 王海涛 通讯员 李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