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这是本报在一周之内刊登的第4条“航班延误乘客讨说法”的消息了。乘客在航班延误后质疑航空公司、拒绝登机、索要赔偿的事可谓屡见不鲜。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其实乘客在得知延误消息后的表现普遍平静,情绪过激多数是因为“不满航空公司处理问题的态度”。
中国民航学院管理专业的一位教师在和记者谈到这件事时说,航班发生延误的原因有很多,偶然性较大,本身并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从这类事件的处理过程看,国内航空公司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发生延误后的应急处理流程需要细化和完善。
民航总局日前出台《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有专家认为,航空公司应该在延误发生后对乘客履行告知义务、补救义务,其次才是损害赔偿义务。国内的航空公司还处于薄利经营阶段,如果过分强调赔偿问题,不但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促使航空公司下意识地将重点放在如何规避责任上。曾有乘客提出“不要赔偿要透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真正的症结所在。晨报记者杨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