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小皮匠”徐达华,他正埋头在修一双破得不能再破的皮鞋。他修得很认真,脸上已经冒出细细的汗珠。他说因为这里的居民对他一家太好了,自己没有别的本事,只有认真修好每一双鞋来报答他们。
“小皮匠”今年39岁,来自安徽农村。他说自己是个孤儿,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小时候脑袋上长过一个大瘤,拿掉后就变得不太聪明了。他在很多地方打过工,后来经人介绍成为河海大学后勤部门的一名临时工。同事见他年纪不小了还一个人,就介绍了现在的妻子给他认识。“小皮匠”说,虽然知道妻子有病,但他自己的条件也不好,而他实在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刚结婚的时候,他们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直到1998年儿子降生,岳父为了便于照顾让他们搬回家来住。
“小皮匠”和西康路3号大院的居民们就是从这个时候结下不解之缘的。“小皮匠”说,因为妻子的癫痫病随时都会发作,而且发作起来人事不省,如果没有人在身边照顾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妻子身边离不了人,“小皮匠”只能辞掉河海大学里的工作,临时找老皮匠学了几个月的手艺,便在家门口摆起了修鞋摊,妻子除了洗衣烧饭,只会呆在旁边看他修鞋。开始时他的手艺实在太差,修过的鞋过不了几天就会坏。但大院里的居民看他困难,从不嫌弃,时常照顾他的生意,还经常拿来家里的旧衣物、旧鞋子接济他。说到这里,他憨憨地指着身上的衣服、脚上的鞋子说,“这么些年,孩子和我穿的,都是3号大院的邻居送的呢。”
邻居们就一直这么默默地关心着“小皮匠”,直到今年“小皮匠”的儿子到了入学年龄。孩子的户口虽然在西康路3号,但因为房屋产权证上没有“小皮匠”夫妻的名字,无法进入附近的小学读书。“小皮匠”着急上火,却无计可施。他的困难立刻被3号大院的邻居看在眼里,终于有一天,他的鞋摊上来了一位面目慈祥的“女顾客”。“小皮匠”说,他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姓蒋,但当时只认得她是西康路3号的居民,却从来没有说过话。蒋老师仔细询问了孩子和他的情况,又说这件事她一定会管到底。果然,没过多久,学校就同意孩子入学了,还为他们减免了一大半学费。“小皮匠”说,他也是后来才知道蒋老师为孩子读书的事写了很多信给各级主管部门,事情才会得以解决的。而且蒋老师的做法还得到大院里许多居民的支持和帮助。“为这个,我一辈子都感谢他们”,说到激动处,不善言辞的“小皮匠”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小皮匠”儿子上学的问题刚刚解决,打官司的事又成为邻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小皮匠”说,特别是自己一审败诉后,邻居们更是帮他分析了搬出西康路3号大院后的种种困难,最后一致认为他不能搬,鼓励他去上诉,并且帮他写了那封起关键作用的联名信。说起打赢官司以后的情况,“小皮匠”说,岳父和他的关系已经有所好转,孩子也能够安心上学了。金陵晚报记者 毛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