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熟后可放在屋顶,供应家庭使用2004-11-5
本报讯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为主要承担单位的大面积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研究项目近期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500瓦规模的小型示范电站近日在合肥科学岛上建成,标志着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和核能研发一样,太阳电池的研究与应用也是人类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20多年来,太阳电池迅速发展,硅太阳电池已大面积商业应用。虽然硅太阳电池的价格已急剧下跌,但3~5美元/峰瓦的价格仍让普通居民难以接受。因此,在水电等传统电能很难输送到的偏远地区,需要一种新型的价廉物美的太阳电池给当地居民带来光明。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瑞士科学家M.Graetzel教授利用大自然光合作用原理,发明染料敏化纳米薄膜电池,这种电池成本低廉,性能稳定,出现后立即成为研究和发展太阳电池的热点之一。但这种电池投入实际应用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电池必须达到一定面积,方能提供足够的电能,且大面积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要达到一定水平。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1994年提出开展染料敏化纳米薄膜电池研究,主要是满足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缺电居民的日常能源需求。近期在科学岛建成的500瓦规模小型示范电站,其电池方阵面积为14.4平方米,这种薄薄的电池方阵可直接铺排在屋顶上(如图),光电转换效率达到5%。这项成果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0月下旬,该电池发明人、瑞士洛桑高等工业学院的M.Graetzel教授在等离子体所进行学术交流,他说中国在该领域里突破性的进展,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作为此电池的发明人,他感到非常高兴。(程艳本报记者童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