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11月3日,在世界目光的聚焦下,美国大选计票遭遇的短暂波折最后以克里“有政治风度的”妥协而结束,驴象两党为之鏖战年余的大选谜底终得揭晓:布什走出其父“赢得战争,丢掉白宫”的阴影,以超出对手350万张普选票的绝对优势连任美国第43任、55届总统。与此同时,共和党在国会选举中也取得“里程碑式”胜利,所控的州长席位也继续多于民主党。这一结果将对美国未来的政治生态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4年大选新特点
本次大选布什与克里的选战打得异常激烈,与以激烈著称的上届大选相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并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驴象双方民调数月僵持不下。据美国多个民调公司、媒体公布的各类民调结果显示,布什与克里除个别时段因党代会造势等原因短暂拉开距离外,两人支持率差距基本都维持在三至五个百分点的民调误差范围内。特别是临近投票日前的多组民调显示,两人支持率几近相同,令选举分析家们无所适从,如此对峙激烈的状况在美国选举史上也难得一见。
其次,选民非此即彼的对峙泛情绪化。因2000年选举风波而暴露无遗的美国社会分裂,在过去四年中愈演愈烈。中间选民大幅减少,极化现象从下至上蔓延社会各层次,以反布什的ABB力量Anybody but Bush,支持除布什外的任何人为核心的左派阵营和各色保守势力集结的右派阵营誓不两立。这种战后60年来社会罕见的高度分化,令前驻联合国大使霍尔布鲁克等人不无担心美国可能“陷入新的内战”。
第三,摇摆州决定大选结果。据2000年大选结果显示,共和党的势力范围主要聚集在中、南部,这些州是支持布什的“红州”;民主党的领地分布在东西海岸,戈尔在这些“蓝州”获得较大优势。本次大选结果显示,领地分布依旧泾渭分明,甚至游离州都依然相同,选举的地域矛盾依然无法调和,美国选举版图上呈现的是一个日益“分裂的美国”。布什和克里均弃各自“票仓”于不顾,双方在10个选民倾向归属未定的州展开激烈角逐。最终,果然是三个最重要的游离州佛罗里达、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决定了选举结果,布什最后赢得佛州和俄州胜利才锁定连任胜局。
第四,投票率创美国选举史纪录。这次选举因两党选前动员充分,以及选民意识到个人选票具有决定美国未来走向的意义,选举热情高涨,不仅选前选民登记人数创下纪录,还有超过1.2亿的选民投票表达政治倾向,其热情堪比1962年尼克松与肯尼迪对决时选民倾巢出动投票的盛况,创下投票率高于65%的美国选举史纪录。此外,这次的选举资金也创下新纪录,仅总统竞选资金就超过上届大选资金总额20%,达36亿美元。
布什赢得连任的深刻原因
布什在第一任期的内外政策颇受争议,选前民意支持率仅有50%左右。通常情况下,如此低的支持率会导致在任总统下台。但布什最终仍战胜克里,其背后蕴含着深刻原因。
“9·11”后美国进入“反恐新时代”,其首要特征是公众安全感降低,对国家和自身安全的重视达到冷战后从未有过的高度。对于新时代的开辟和定型,布什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始终掌握着“时代的话语权”。在美国民众看来,恐怖分子的威胁将是美国未来相当长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人们还无法看到“反恐时代”尽头的曙光。布什在竞选过程中就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此次大选,布什牢牢把握反恐议题,导致美国民众对国家安全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经济和其他国内议题,民主党也不得不亦步亦趋地跟从共和党把外交安全作为竞选的主轴。大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选民对“谁更能确保国家安全”的抉择。布什的行事语言风格、第一任期敢于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以及共和党历来重视国家安全的形象,都让多数美国选民相信,面对恐怖威胁,与优柔摇摆的克里相比,布什是更强有力的领导人,更合格的“总司令”。
“9·11”的冲击使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被激发至罕见的高点,国家意识和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也大大增强,保守主义思潮持续高涨,并在社会和政治议题上占据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孤立主义、排外主义等极端保守思想也在抬头,外交领域中的新保守主义势力一度主导了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自里根时代便走下坡路的自由主义在“9·11”后更被传统社会观念和宗教意识挤压,失去了多数基层“宣传阵地”。美国社会中对个人自由的推崇正让位于对安全的关注,以自由主义者自居的民众比例大幅降低,“自由”似已成为美国政治中的“贬义词”。在大选当中,共和党一直将克里描述成“极端自由”的代表,指责他偏离了社会的主流,并为布什拓展势力范围。
同时,两党政治力量对比也在向有利于共和党的方向倾斜。几年来,民主党左右美国政治议程的能力大幅下降,继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周期性颓势。在国会中,两党差距虽不明显,但共和党自2002年中期选举后就牢牢把持两院的多数党地位;在地方50州的州长中,共和党也以28对22占据优势;在州级议会中,共和党也占上风。共和党相对于民主党处于上风的态势,导致美国政治生态版图多年两党对峙局面明显向右倾斜,保证了布什强力推动保守的内外政策。
美国政治生态版图的未来走势
这次选举,布什在全美赢取超过270张的选举人票,成功连任。令其自豪的是,他在普选票上获得约350万票的优势,这是自1988年来美国当选总统首次赢得超过半数的普选票。这场在反恐战争背景下进行的总统选举,被政治分析家们喻为选民对布什第一任期政绩和领导风格的“全民公决”,其结果显示,在对待安全和减税议题上,在如何看待布什本人的问题上,选民并未像选前所预想的那样“极端分裂”。布什不仅通过了“公决”,而且胜得相对轻松,其中的政治意义不仅在于使他摆脱“法院判出来的总统”阴影,更能得以“获得多数民众支持”自居,这种普遍支持的执政地位与四年前的尴尬境地形成鲜明对比。未来四年,布什不仅会表现得更加坦然和自信,而且“更有机会影响整个国家”。
这次大选除进行总统选举外,国会1/3参议员(34个,其中民主党19席,共和党15席)和全部435名众议员也参加改选,另有11州州长改选。结果,共和党凭借执政党优势、竞选资金充裕、选区重划受益等条件,在参院取得54对45的压倒优势(1席尚未决出),不仅打碎民主党夺取参院多数党地位的梦想,而且将地盘扩大。在众议院,共和党更是以30席的绝对优势拉开与民主党距离(尚有数席未决出,上届优势为22席),夯实了领先优势。美国政治分析家甚至预计共和党在国会的优势可维持至2010年。相反,民主党陷于空前困境。继2002年中期选举后,民主党此番再次落败,使其国会领导人彻底丧失全国性领导的威望。雪上加霜的是,参院民主党领袖达施勒被共和党前众议员约翰·图恩击败,成为1952年以来首位连任失利的参院政党领袖。同时,作为党内现有的中坚力量希拉里和众院领袖佩洛西等人,其威望和能力尚不足以承担重振民主党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此次新当选参议员的非裔政治明星奥巴玛,就被舆论视为未来民主党的领袖级人物。
在美国选举史上,一个党同时保住白宫、国会和州长的优势地位,这种“辉煌”已有104年未曾发生。共和党在美政治版图上从上至下占据“地利”优势,正是过去4年布什推动美国社会整体“右转”的成果。在布什执政的未来几年,共和党必将借反恐时代的“天时”和保守思潮吸引民众的“人和”等便利条件,大力推行自己的保守政治议程,争取长期“固定”现有的牢牢掌控美国政治议程的优势。国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弗里斯特就在选后表示,“整个国家都在说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我们将继续留在这条路上并加速前进。”
从具体政策上看来,布什必将沿其一 贯的保守道路前行,全力推动核心目标实现,力促国会通过立法使减税永久化,为美国经济留下“布什烙印”。在福利政策上,他将努力实践竞选诺言,进一步削减福利开支,完成养老金保障及医疗保障体系私有化,并敦促享受福利救济者找工作,反对实施可能“鼓励非法移民,并给违反法律的人不公正好处”的大赦。当然,任命政治倾向保守的大法官也会纳入布什的重大议事日程。
在社会议题上,布什和国会共和党人将继续推销传统的“家庭和信仰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对宽容堕胎、同性恋等非传统生活方式的自由主义思想,不惜以立法挤压其生存空间,不遗余力地推动国会通过制止同性婚姻的宪法修正案,建议宪法将婚姻仅定义为异性间的行为,因为“国家必须捍卫婚姻的圣洁”。共和党已发誓抓住难得时机,巩固保守主义势力自“9·11”以来在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成果,打造美政治的“共和党霸权”时代,根本扭转“新政”以来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对美国社会的“塑型”。
由此可见,共和党在两党力量对比中占据上风的态势,将导致美国政治生态版图多年两党对峙局面明显向右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未来几年民主党在总统选举中能与对手进行势均力敌的较量,但其左右美国政治议程的能力却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到抗衡对手的水平,很难扭转国会、地方政治力量的“共和党化”。这种态势将为布什第二任期的内外政策提供“得天独厚”的保守政策土壤。只是,布什仍旧不得不面对占据47%的反对派的牵制。张焱宇 王文峰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