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车在4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表面着陆,纵使在-170℃的环境下也能自动分析、取样,并顺利返回地面——这便是我国目前的“嫦娥工程”二期和三期设想。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一司副司长、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重大工程成就论坛”上透露,我国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仍需要克服七大技术难关。
按照现有的设想,我国的探月计划分为“绕”、“落”、“回”三阶段。胡浩表示,一期工程将运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完成,包括卫星平台、运载火箭、测控网络,无需研发新技术。“嫦娥一号”月球卫星将于2006年底完成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择机发射升空,进行绕月探测。
二期工程力争在2012年发射首颗着月探测器,携月球车一起登陆月球,进行月面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则设想在2017年发射首颗返回探测器,在月球采样并顺利返航。整个工程力争在2020年左右建立比较健全的月球探测系统,为深空领域探测积累经验。
胡浩描述了这一宏伟的蓝图之后,也指出,航天界要克服七大技术难关,才能最终实现梦想。首先,探月工程对总体技术设计和大工程系统集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登月之前必须掌握科学探测仪器和月球车等技术。月球远在四万公里之外,“块头”大的探测器无法顺利升空,因此只能依靠小型甚至微型的探测设备。
此外,月球恶劣的环境,对月球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必须经受冻、晒和太阳辐射,适应月球漫长的黑夜和没有大气的环境。不仅如此,月球车作为一种分析型的机器人,还必须具备自主分析能力,因此月球车的制造难度很高。胡浩指出,目前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宣称已经研制了“月球车”,实际上仍是只能在地球上跑的“地球车”。“月球表面的地貌情况我们其实并不清楚,必须通过一期工程对月球环境了解后,月球车的研制才能见分晓。”
胡浩还说,二、三期时,火箭的起飞重量将突破1000吨,是目前水平的两倍还多,研发新一代能源火箭,增强火箭推动力是第五道坎。另外,二期月球车的着陆点选择、遥控、遥测,三期所要求的采样和往返飞行技术也颇具难度。第六道坎是深空探测与对地球的通信技术;第七道关则是完善的地面应用系统,从月球上探测得到的数据和采集到的样品需要一整套的分析系统,才能得出最终研究成果。作者:记者许可臻实习生马骏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