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吴晓夏 时报记者 杜悦 文 时报记者 孙亚林 摄
关于杭州的一张危险地图———杭州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一直没有正式公布过。
2003年底,杭州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一盘查,结果发现了1247处。隐患地点,大多位于西湖景区的群山中。而至今,得到治理的也不过几十处,这些隐患点中,很多是居民的栖息地。
今年“云娜”台风给浙江带来的一场泥石流,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此,杭州市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作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昨日,乌龟山、馒头山、马儿山和十五奎巷的晓霞弄,上城区的这4个地质灾害点的施工治理全部通过验收,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此项工作的区域。居民们欢喜地说“终于可以放心坐在家打打牌了。”
据记者了解,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考察和编制修改,目前《杭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出炉,各个隐患点的综合治理正在进行中。
但是,那些危险山体脚下的居民们要想放心地打牌,还得再等上一阵子。
■现场
乌龟山筑起“铜墙铁壁”
居民心头大石终于卸下
担心了整整二十年,如今乌龟山南坡脚下大资福庙前35号的40多户居民,头上的那块大石头一卸,心上的大石头也才卸下。
一张桌子、四张椅子,昨天下午,周阿姨和邻居们一起,饶有兴致地在自家楼下打着牌。
“以前哪敢在这打牌啊!在楼底下走我们都要很小心,生怕被掉下来的石头砸到。”边打牌,周阿姨边伸手指向身边的乌龟山。
这座山与周阿姨所居住的楼房相距不到3米,它面向楼房二十多米长的山体已被打入钢筋、布上铁网、喷上水泥、建上了排水道,成为一座“铜墙铁壁”。
周阿姨说,他们的“家”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当时杭州市第二水泥厂的职工宿舍楼。建造时,为了有更大的造房面积,修筑者劈掉了乌龟山南面的半个山坡,几乎紧紧挨着乌龟山盖了两幢楼。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前的山坡岩石不断风化,而且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一碰到刮风下雨,就有很多石块和泥巴噼里啪啦掉下来,每次刮台风我都睡不着觉,就怕山体滑坡!”说起以前的日子,刘大伯还是心有余悸。
他说,以前的山坡上随处可见伸出来的树根、松动的泥土,而山前两块已经出现一米多长裂纹的大石头,更是摇摇欲坠,似乎随时可能掉下来。
栖霞岭十来条裂缝面目狰狞
就靠一块牌子“撑着”
除乌龟山外,上城区南星街道的馒头山、白云山路的马儿山和十五奎巷的晓霞弄,都被列为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成功进行了治理。
但杭州的整体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调查,2003年底,全市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一共有1247处,而得到治理的至今不过几十处。栖霞岭22号就是这样一个有待治理的隐患点。
昨天上午,记者从岳庙往上走几步,来到几幢三四层的居民楼前,发现这里的建筑和乌龟山旁的宿舍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为了争取面积,把山切了一个小坡。
在栖霞岭22号,切坡留下的后果非常明显。几块山石都裂开长达一米左右的缝隙。一圈数下来,足足有十来条。头顶上的那条缝裂得最宽,中间还有一个小孔,嵌着一个栗子般大小石头,摇摇欲坠。
虽然一块“此处危险”的牌子立在凹陷处,但正如附近居民说的:“真碰到刮风下雨,石头掉下来,一块牌子有什么用!”
这里的18户居民50多人都受着威胁。
■原因
土地紧张切坡建房
成地质灾害最主要原因
杭州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决定杭州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但是,地质灾害隐患增多、地质灾害频发,80%以上还是人为原因。“现阶段最突出的,就是切坡建房”,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处处长陈培雄说。像乌龟山、栖霞岭就是案例。
市国土资源局对解放后发生的773起崩滑灾害分析,发现存在切坡情况的有627处。
因为土地紧张等原因,靠山的群众经常会挖掉一块山体,但这样的切坡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埋下了安全隐患。“要解决切坡建房,开展山区农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服务是关键。”陈培雄说。
■出路
杭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出炉
到2020年解决所有灾害点
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工作是最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今年3月1日刚刚施行。”陈培雄说。
目前《杭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出炉,各个隐患点的综合治理正在进行中。“资金和技术是很大的制约因素。”陈培雄说。
去年全市投入近3000万元,治理了3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今年计划投入2841万。根据《杭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0年地质灾害治理经费估算为2.7亿元,此外,还有新增地质灾害治理费用和监测设施投入,到2010年,防治经费约需3.06亿元。这笔钱如果单靠财政拨款,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上城区是完成得最快的,四个隐患点都已经治理完毕。“上城区治理4个点共花了100万元,其中50万元是上城区区长向企业‘化缘’来的。”陈培雄笑道。
“到2007年,我们至少要完成40%的重点灾害点的整治工作。而到2020年,所有灾害点都必须治理完成。”陈培雄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