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一天,手术间护士到病房看望患者,在交流沟通中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手术室环境的陌生感,缓解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术前访视,这一人性化服务措施,在本市多家医院几乎都走了样。
手术会疼到什么程度?主刀医生水平怎么样?到时候是趴着还是仰卧?光着身子会不会着凉……这都是患者及家属们最关心的问题。研究显示,手术前一天,几乎所有患者的焦虑感显著上升,由此引发高血压、术中不配合等情况时有发生。1997年至今,本市仁济、瑞金、中山、市一、市六、宝钢等多家医院相继推行术前访视。对近万名患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项服务需要率达100%。许多病人表示,手术当天能看到认识的护士在身边,安心不少。
与几年前相比,现在医院手术量成倍增长,手术室护士却并未相应增加。她们除完成手术护理,还得兼顾术前访视,要保质保量,力难从心。本市东部一家三甲医院月手术台数从5000左右上升至1万多,手术室护士始终只有30多名。有的护士一天要访视十几名患者,为节省时间,常常只核对一下病人姓名,再发一张《入手术室须知》匆匆了事,这显然达不到心理护理的效果。
怎么办?有关专家表示,病人的需求,是医护人员努力的方向。在人手紧缺一时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多动脑筋充分挖潜,也可以改善访视效果。比如,可以把即将施行同类手术的几位患者集中起来,进行集中交流沟通;改变原来单靠嘴说的方式,用图片、照片、知识手册等生动形象的“教具”等等。面对不断出现的客观困难,要充分发挥医护人员主观能动性,让人性化服务始终便民、利民。本报记者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