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末,中国文坛都会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而掀起一场波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也越来越不能释怀。人们是如此需要,以至于不惜为奖而写。实际上,这正是缺乏文学自信的表现。作家们渴望用某种权威性的东西证明自己,却缺乏独立自足的内在价值体系。对外在标准的依附,渴望权威的认定、渴望市场的认定……这种获奖心理已经给当代的中国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的病症。
冒进和急躁是之一。获奖心理的存在,使人们不能正确看待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也不能正确评价中国文坛自身存在的问题,干扰了作家创作心态的平衡。比如不少人走上了刻意打造鸿篇巨制的道路。由于作家急于构筑宏大叙事,也在作品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实,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国内的各种奖项,对当下文坛来说,都不应该是急于求成的理由,真正要达到高的水平,中国文坛必须排除这种干扰,最需要的还是沉淀,再沉淀。
对西方文学价值标准的趋附也是需要警惕的倾向。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种西方世界的奖项,它代表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是无疑的。它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能够和西方文化进行直接交流,另一个方面这种由评奖产生的暗示,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指导性的力量,它所发出的信息是:该怎样,不该怎样。这实际上是西方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学的一种硬性进入,在这种进入实现之后,由中国文学本身原有的价值体系、传统因素所组成的生态平衡将被打乱——如果我们对此没有充分的清醒认识的话。拨开所有民族虚荣心的遮盖,我们发现,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为的刻意追逐,无疑是把中国文学粘牢在西方价值标准的束缚之下。
因此,对于我们的作家而言,得到或是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谁该得到或是谁不该得到,都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该如何摆脱诺贝尔文学奖的阴影,摆脱与西方价值体系长时间的纠缠,用轻松的心态,实实在在地考虑中国文学的下一步路程,才是最重要、最急需的。(赵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