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时节,汉滨区欣喜地收获着沉甸甸的农业发展硕果:今年粮食总产达2.58亿公斤,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至9月份,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年任务的75.9%。这是汉滨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竭力服务农民增收带来的变化。
转变职能抓服务
汉滨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区),全区93万人口中,农民就占76万人。这样的人口结构决定着建设经济强区,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普遍增收。
5年之内取消农业税,实施《行政许可法》,过去忙于“催粮要款”的乡镇干部转变职能后应该干什么?汉滨区委、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开展“乡镇转变职能干什么”的大讨论,大家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农民地里种什么,政府指导不越位;怎么种怎么卖,政府管理不错位;农民需要什么,政府服务不缺位。一言以蔽之,就是干部要为农民增收切实做好服务。
为此,区上不仅在提高广大干部素质,增强为农服务本领,着力打造一支服务型、落实型干部队伍上狠下功夫,更在为农服务“多予”方面有大的动作。今年,在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同时,还拿出近50万元直接补贴给农民。年初,省政府确定28个粮食主产县,没有汉滨区。区上领导和农业部门多次赴省汇报有关情况,最终使汉滨区被列为安康市惟一的全省粮食主产县(区),为全区农民争取到了上级粮食直补资金258万元。从5月份开始,区政府向全区18.9万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合法权益,使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选准农民增收路
立足区情,区上响亮地提出,农民增收靠做足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依据明晰的农民增收思路,全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开发、中介、服务和培训体系,今年劳务输出已达14万人,比去年净增5万人。以骨干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食品等支柱工业正在快速形成,魔芋精粉等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地。
作为当地农民发展第三产业、走向富裕的主要支撑点——农家乐,汉滨区在扶持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农家乐的品位和档次,倡导“农为本、家为基、添乐趣”,挖掘地方民俗风情,使全区已发展300多家“农家乐”经营户,累计收入超过1000万元。
调整结构兴产业
农民过去曾苦苦发问:谁能告诉我,地里种什么?将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重头戏的汉滨区,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修订完善《汉滨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把蚕桑、畜牧产业作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全区性支柱产业,每个乡镇按照市场有需求、当地能生长和农民愿意搞的原则,再确定1至2项产业作为本地优势产业。
区上实行一个产业由一名区级领导挂帅、一个责任部门主抓、一支技术队伍服务和一套实施方案奖惩的包抓机制。每个产业都由1家以上的龙头企业牵引,魔芋、香粳水稻、中药材和食用菌等作物实行订单种植,蚕茧、香粳米、魔芋、中药材和食用菌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龙头企业通过中介组织,以价格形式向农民传递着市场信息。什么产品能赚钱、赚钱多,农民自然种什么产品。广大农民高兴地说,过去凭感觉种地茫然,如今靠信息种地致富。
(本报记者 曹陇生 通讯员 邓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