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一个高校里的爱心社团,短短几年间,靠拾垃圾、拉赞助帮助了150名贫困孩子上学,其中有90%考上了大学。像这样的社团在武汉有近10家。日前,记者深入高校中采访时,了解到更多感人的幕后故事。
一个贫困少年的“爱心工程”
11月1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学工处,我们见到了“圣兵爱心社”的创始人冯圣兵。午后的阳光里,这个29岁的青年消瘦、硬朗的轮廓显得很分明。
冯圣兵的身上有很多光环:“自立、自强、乐于助人的优秀大学生”、“全国三好学生”、“湖北省十佳青年志愿者”、“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成立了“圣兵爱心社”,开始大规模地资助湖北省贫困山区的中学生,他因此被联合国授予1999年度“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但是,有谁知道,荣耀的背后却凝聚着太多辛酸……
1991年10月的一天,还在郧阳中学读高一的冯圣兵参加了一次名为“节约粮食”的主题班会。会上,班长王龙无意中提到一个叫高敬霞的14岁女孩,父亲弱智,母亲瘫痪,两个弟妹没有钱上学,家里穷得经常揭不开锅。为了读书,高敬霞一个学期只吃28公斤粮食,不到一般人的三分之一,几乎每两天才能喝一顿稀饭。
想不到还有如此贫困的孩子!震惊之余,当他了解到三次辍学,又三次复学的高敬霞,在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十分刻苦,不仅成绩优异,还是家里的半个劳动力,冯圣兵又为高敬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她。当晚,他含泪给高敬霞写了一封长信,勉励她继续上学,并从铺底找出了表哥送给他的20斤粮票(那时,一些地方还在使用粮票)和40元钱寄给了远在湖北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的高敬霞。
其实,出身农家的冯圣兵自己家境也非常不好。父亲经常吐血,母亲体弱多病,奶奶失明、爷爷年迈,弟妹要上学读书……尽管如此,冯圣兵仍然觉得高敬霞比自己要难得多。于是,一个异乎寻常的“爱心工程”在两个特困生之间展开。
刚开始,他动员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成立了一个扶助高敬霞小组。可惜,到了高三,因同学们忙于迎接高考,小组自然解散。而冯圣兵却一声不响地依然坚持着,每月从家里给他的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抠出至少10元钱寄给高敬霞。
大学四年,他靠打工和社会捐助帮助十多名贫困孩子
1994年,冯圣兵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全家都为1500元的学费发愁。父亲连续二天走亲串户借钱,才凑齐了这笔学费。
冯圣兵在大学期间的生活费更是少得可怜。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中断与高敬霞的联系,他用课余打工和吃咸菜萝卜攒下的钱继续资助高敬霞。
上大学的第一个春节,他本应回家与亲人团圆并看望生病的父亲,但想到高敬霞,他不得不最终放弃,而把准备回家的100元路费寄给了高敬霞。春节的钟声响起时,冯圣兵在寂静空荡的学校里度过了一个除夕之夜。
之后,冯圣兵仍然不辞辛苦地利用空余时间打工挣钱。1996年10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冯圣兵在武泰闸搞完家教路过蔬菜批发市场,已是晚上9时,他又去替人卸菜。当半夜1时许走出市场时,他终于支持不住晕倒在路边。
1996年10月,高敬霞考入了郧阳师专,圆了自己的大学梦。1997年4月15日,冯将自己的劳动所得和部分捐款凑了500元,寄给他的第二个资助对象———郧县二中初二学生李霞。之后他又资助了另外三个苦孩子:杨丹丹、龚兰、韩素娥。
冯圣兵感到,单凭自己的力量实在有限,于是从1997年4月起,他先后联系了广东汕头银行职员徐阳、河南安阳驻军战士辛福林等多名青年朋友,组织了非正式的“爱心基金会”。冯圣兵还把自己获得的3000元奖学金全部捐出。众人拾柴火焰高。至1998年底,“爱心基金会”收到国内外捐款数万元。冯圣兵用其中的近万元资助了李霞、曾祥星等10余名中小学生。另外,“爱心基金会”还向灾区和贫困生家庭捐赠300多件衣物和一些文具,并为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寻求社会帮助。9年时间,冯圣兵回了多少封信,从精神上救助了多少人,他自己也说不清。
1998年,冯圣兵读大四的时候,学校决定弘扬其精神,成立了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由他牵头当社长。
“先是个人,后是集体。”冯圣兵说,他的行动只是产生了一个效应,重要的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众手才可托起一桩事业”。
一角钱汇成爱心洪流
2000年8月,冯圣兵硕士研究生毕业。接任爱心社社长职务的,是99级物理系的韦庆功。这时,爱心基金已不足2万元,每月都得资助出去几千元。
韦庆功接过爱心接力棒后,社团工作并不很顺利,他们前一天贴出的招收社员的海报第二天就被人撕掉。困难面前,大家没有退缩。韦庆功扛着梯子把海报贴在两层楼高的墙上,爱心社社员很快增加到24个人。为了筹集资金帮助更多的贫困生,爱心社不去等和靠,确立了“找”和“挣”的新思路。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企业拉赞助,做商品代理,卖报纸,做家教……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炎炎夏日,同学们外出勤工俭学,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中午宁可泡碗方便面也不愿花钱买盒饭。许多社员本身就是贫困生,可他们依然把勤工俭学的收入挤出一部分交给爱心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爱心基金增加到6万余元。
而今,走进爱心社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像个杂货铺:一叠叠报纸、一大筐饮料瓶……爱心社社长虽然几经更迭,但爱心接力棒却从来没有中断。现任社长王强告诉记者,拾一个饮料瓶是一角钱,卖一包方便面赚一角钱,发一份校报的报酬也是一角钱,无数个这样的一角钱累积起来,变成几十、几百元的助学金,汇到全国各地贫困的中小学生手中。
爱心社还开展征文、网上讨论、爱心下乡、爱心募捐、爱心论坛、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以发动更多的人献爱心,现在已有8个院系积极响应爱心社的倡议共同资助贫困学生。
爱心社的蓬勃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同学积极报名入社,以至于不得不进行笔试和面试,仅今年9月的招新中,就有600多人报名,其中不乏博士生。不少班级、寝室甚至外校的同学开始加入联合资助的队伍。本月初,一名僧侣不远万里,从澳门专程赶到华中师范大学,向爱心社捐款一万元。
改变他人命运的同时塑造了自我
2001年暑假,爱心社开展第一次“爱心之旅”。社员们在大别山区罗田县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扶贫活动:维修电器、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科技推广、扶贫济困。走访中社员们结识了两个特困生尹晓琴和夏巨才。刚上初二的尹晓琴已经辍学准备到武汉打工。当社员问她还想不想上学时,这个懂事的女孩“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泪水打湿了课本,爱心社社员们也流下热泪。在爱心社的资助下,尹晓琴重新走进了课堂,现在她已读高二了。七岁的夏巨才是个孤儿,跟着他的单身叔叔生活。他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一贫如洗的叔叔却拿不出学费。当爱心社答应资助夏巨才上学时,夏巨才的叔叔———那个30多岁的汉子“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从那时起,社员们真正明白了爱心社的价值,这也成为爱心社员无私无怨无悔地奉献爱心的精神动力。
第二年暑假,爱心社进行了第二次“爱心之旅”,在贫困的英山县确定了8名资助对象……
迄今为止,圣兵爱心社已资助贫困高中生150余人,资助金额20多万元,资助范围从本省扩大到贵州、河南、黑龙江。
为了从精神上鼓舞贫困生战胜困难和自我,爱心社成立通讯部,以“一帮一”的形式定期和贫困生进行思想交流。给贫困学生的一封回信,往往要经过几个同学反复修改。令大家欣慰的是,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上大学比率达90%以上:2000年受资助的27人中有25人考上大学;2001年受资助的9名高三生全部考上大学,其中5人分数超过600分;2002年受资助的13名学生也有11人考入大学;2003年受资助的12名学生中,11人考上大学,6人考上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
在爱心社狭小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了数以千计的书信,随手拿起一封,看到了这样的内容:“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绝对不会想到能走进大学的校门,是你们改变了我的命运。你们的资助使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当我走向社会之后,我将以同样的方式来资助和我那时处境一样的同学。”
爱心社的社员们认为,他们的行为不是帮助,而是一种互助,贫困孩子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样也激励了他们,使他们树立起一种新的价值观。
一名社员在个人网页中这样写道:在爱心社里,自己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开始真正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才感觉是自己大学的真正开端。
高校“爱心社团”困境中前行
10月17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爱心社、华中农业大学爱心家教协会、华中科技大学爱心协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爱心协会、武汉工程大学爱心协会等7家武汉高校爱心社团代表齐聚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参加了由该社发起的第二届爱心论坛。
圣兵爱心社社长王强介绍,在武汉市高校内,共有爱心社团近十家,不同的社团里,有着同样感人的故事。但通过论坛的交流,高校爱心社团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便显现出来,这就是资金短缺。“资金短缺成为爱心社团发展的瓶颈。”华中农业大学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爱心社团作为公益性组织,一般是不允许从事商业行为的,但来源于学校的拨款微乎其微,社会捐款存在不稳定因素,使得爱心社团资金来源紧张。不得已,部分高校爱心社“暗中”从事小商品的零售业务以筹集资金。
尽管爱心社团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严正教授认为,这样的社团无疑是高校乃至社会的一个亮点,他们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帮助过多少贫困孩子,同时也净化了自身,在物欲的时代弘扬了一种精神。
但严教授同时指出,爱心工作光靠他们是不够的,他们毕竟是学生,要以学业为主,应该把重点放在吸引社会更多的人参与上。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