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政府15日传出国务卿鲍威尔正式递交辞呈,总统国家安全助理赖斯将接掌国务院的消息后,《华盛顿邮报》的第一个反应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将面临变局,缺少了温和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布什政府在第二个任期的外交政策将变得更加强硬。
此外,美国智囊人士普遍认为,缺乏实际外交经验的赖斯从幕后策划的“智囊”成为走上外交前台的“主角”,面临的考验自然不小,不过她拥有其前任所没有的最大优势,那就是总统的绝对信任。对于布什政府这次外交班子的重大调整,美国媒体有着自己的解读和分析。
鲍威尔为何选择离开?
在布什政府的第一个任期中,作为“鸽派”人物代表鲍威尔和政府的其他高官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矛盾重重。再加上过去4年里,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使国际外交环境陷入多事之秋,令处于夹缝中的鲍威尔感到心力交瘁。
在外交政策上,鲍威尔主张首先通过谈判和接触解决问题,武力只是外交的后盾,在不得已和事关国家安危的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而且,鲍威尔也并不赞成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希望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获得欧洲和其他盟国的支持,共同行动。
他的上述外交思路和布什政府中的“鹰派”领袖副总统迪克·切尼、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等人截然相反,而拥有最终发言权的布什总统显然更加支持后者。
2003年2月5日在联合国的发言被鲍威尔认为是自己从政生涯的一大败笔,他不仅未能获得国际社会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而且事后证明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根本不存在。正因为如此,感到压力和挫折的鲍威尔早就萌生了去意。
布什为何相中赖斯?
布什选中赖斯接替鲍威尔出任国务卿已在美国媒体的预料之中,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既有赖斯和布什之间非同寻常的“君臣关系”和“师生之谊”,也有布什在第二个任期的组阁思路——只选择自己信任的人。
早在布什担任得克萨斯州州长期间,赖斯就是他的对外问题顾问。自从布什入主白宫后,其制订的外交政策几乎全部由身为国家安全助理赖斯一手主导。美国媒体认为,赖斯事实上是布什在外交事务方面的老师,布什的外交政策从头至尾都深深地打上了赖斯个人风格的印记。
身为布什家族的“两代元老”,赖斯工作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伍德沃德在《进攻计划》一书中描述道,“她没有结婚,也没有直系家属,似乎她在白宫西翼的办公室里一天24小时随时听候总统召唤,陪同他出国访问,周末去戴维营或是他在得州的农场”。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私人关系,使得赖斯深受布什信任,而布什也几乎对赖斯言听计从。
这种特使关系使赖斯在主管国务院期间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展拳脚,而不必像鲍威尔一样担心会受到各种力量的牵制,或者“违心”地推行自己并不赞同的外交政策。
美外交政策如何变化?
在赖斯接任国务卿后,美国媒体和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是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否会因此出现变化。《纽约时报》将赖斯和鲍威尔的外交思路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变化会有,但不会很大。而《华盛顿邮报》的分析则认为,赖斯出任国务卿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将更加趋于强硬。
在白宫的圈子中,赖斯既不是典型的“鹰派”,更不是“鸽派”。她一度和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关系紧张,也和鲍威尔产生过矛盾。赖斯的助手说,虽然她曾经多次帮助鲍威尔来对付“鹰派”人士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着她赞同鲍卿的主张,她只是不希望看见国防部过多地干预美国的外交政策。
赖斯和鲍威尔都极力主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不同的是鲍威尔的政策更加平衡,向以色列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而赖斯上台后,压力的天平可能会转移到巴勒斯坦一方。
在和欧洲国家的关系上,赖斯赞同鲍威尔的观点,认为应该改善和加强双边关系。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决定在明年宣誓就职后访问欧洲,这和赖斯的外交主张不无关系。
在伊朗核问题上,赖斯说服布什支持鲍威尔的做法,默许欧盟和伊朗进行谈判,尽管军方的“鹰派”人士对此十分不满,认为应该通过武力迫使德黑兰就范。
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赖斯同样支持通过六方会谈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不同的是,她更倾向在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武力准备,通过双管齐下来达到谈判目的。
此外,赖斯比鲍威尔更加相信实力外交。她曾经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美国就应该凭借实力进行外交。
而《华盛顿邮报》的政治分析家格伦·柯西尔则担心地表示,在“温和派”人物鲍威尔离开白宫后,布什政府的决策层中已经听不到其他的声音,这很可能使布什的外交政策更趋强硬。
冯俊扬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