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的异军突起,正在成为一种奇特的现象,挑战着美国好莱坞的帝国地位。
韩国电影的题材形式多样,黑帮、冷战题材、喜剧、艺术片,不一而足,但在总体影响上所赢得的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本土及亚洲,而是覆盖到全球范围。
但是在这表面的风光背后,一场艰苦的战斗正在打响。
近年来,韩国本土的片商们正在努力维持一种进口电影配额制,使得国内院线所播放的电影中,有40%是本国电影。这种体制可以保护本国的电影工业免受好莱坞的冲击,但是美国电影工业却认为,这是有违公平贸易原则的。包括美国驻韩国大使克里斯多弗·希尔在内的许多人也公开质疑,在韩国电影近年来已经崛起的情况下,为什么这种体制还有必要存在。
今年,导演朴赞郁的惊悚片《老男
孩》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大奖;而导演金基德同时在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奖。
韩国仅有4800万人口,但今年基于真实题材的冷战题材电影《宝尾岛》却在国内电影中首次吸引1000多万人到电影院观看。它的纪录几个月以后也被另一部影片《太极旗飘扬:生死有情》打破,这部电影已经参与奥斯卡奖的角逐。
韩国电影工业的复苏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90年代初,韩国很多人开始出国;到90年代后期,就有许多电影制片人从美国的电影学校学成回国,他们所具备的是国际电影的触觉以及世界级的产品价值观。”为《好莱坞记者》报道韩国电影的马克·拉塞尔这样写道。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许多电影生产公司退出了市场,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年轻人开始尝试不同类型的东西。”
根据韩国电影委员会的调查,本土电影在韩国电影票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48%上升到2003年的49%;2004年上半年,又飙升到62%。
不可否认,韩国电影获得了一些成功。但是1966年开始的电影配额制,即要求国内影院每年有146天播放本土电影的做法,也是导致外国电影市场份额小的重要原因。
美国电影协会负责贸易和联邦事务的副主席邦尼·李察森认为,电影配额制损害了韩国国内电影院的利益,而本土电影制造商们却不见得能够因此而得到什么具体帮助,因为配额制无法强迫观众为他们不喜欢的电影买票。该协会当然希望配额制能够越早取消越好。
自8月份希尔出任美国驻韩大使以来,贸易问题一直是美国人希望解决的问题。而在美韩自由贸易谈判真正开始之前,美国人希望先解决掉电影配额制的问题。
汉城美商会的执行主席也表示:“我知道卢武铉总统曾表示过配额制必须取消,一些重要官员也赞成此意见,而据我所知的民意调查中,60%的人赞同减少或取消配额的限制。”
然而,韩国电影工业的许多参与者,并没有改变立场。韩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同时也是推出了《宝尾岛》的H anm ac公司总裁Jonath onKim表示,他们担心韩国电影业当前的成功只是暂时的,他们不想让韩国电影也像中国的香港电影一样,让繁荣成为过眼烟云。当被问及为什么韩国电影工业不能完全自立,他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当你通过一条有很多交通事故的道路的时候,你会放一个红绿灯在那里。但是如果交通事故减少了,你就会把它给移开吗?”
他的意见并不代表政府的观点,政府希望更多来自美国的投资。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上个月曾经表示,国内电影工业已经逐步壮大了,现在他们需要开始与好莱坞的电影竞争。为此,韩国政府积极与美国进行投资谈判,摊牌也近在眼前。
即便是韩国文化观光部,也认为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该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9月份以来,他们就一直在讨论有关电影工业的问题,现在具体的时间还没有确定,但是他们会尽量在年内提出一份方案。
过去,一提起对配额制要作一些调整,就会遇到强烈阻挠,出现名导演剃光头、影星们上街抗议的情景。但现在,相信这些过激行为会越来越少。
“韩国电影业已经如此成功,这种情况下变革也就不太容易让人冲动了。”《好莱坞记者》的拉塞尔表示。
“韩国在将文化置于贸易领域方面是领先的,所以如果我们放弃了配额制,美国人就会对其他国家说,‘看,他们都已经放弃了’,”Kim补充说,“剃光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需要教育人们。我们不认为一个自由的贸易协定可以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
从韩国电影制造商们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将自己视为文化保护主义的衣钵的继承者,这一衣钵最早是由法国电影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所发扬的。
但是,这些观点在好莱坞看来,却是站不住脚的。美国电影协会的李察森认为:“政府可以选择政策工具来鼓励竞争,例如提供培训或者税收鼓励,这要好过于用保护工具来限制我们接近这一市场,况且,这对于推进本土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的竞争,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然而,K im仍然拒绝退让。“我不认为配额制即将被取消。这场斗争将继续到下一代。”
可以预见,这次韩国的电影业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来面对这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