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李乃伟打电话催款
贷款人:喂
李乃伟:喂 我是乃伟
贷款人:对
李乃伟:再过几天贷款快到期了,到期就还上来吧。
画面:清晨村子外景
解说:这里是山西省吕梁山腹地一个叫做龙水头的小村子,这里严重缺水,土地贫瘠,属于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1年前,北京的几位经济学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扶贫基金会,他们自己出资建立起一笔基金,当地农民自主管理,贷给村里急需用钱的村民。11年过去了,基金数目已经由原来的500元发展到20多万,基金会的规模也由龙水头一个村扩展到邻近的湍水头和小寨,三个村的基金总数达到70多万元。
村民:
有时耳朵有些背,我跟你直说吧,是吧,这个是基金会很好,我认为在农村很需要,
村民代课女教师:
他们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救苦救难,可以这样形容他们。
画面:孙荣平儿子的照片
解说:村民孙荣平的儿子去年考上了北京石油大学,可是一开学就要交6000多块钱的学费,孙荣平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还差1000块钱,后来他到基金会借了1000块钱无息贷款,才把孩子的学费交齐。
孙荣平:
现在是把他继续上学,反正把这个学上完,把这个孩子供出去了,这就是财富,现在穷不怕,孩子们有了这个学历,这就是财富。
主持人:
现在村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孩子上学没学费,找基金会;张家的媳妇要住院生孩子,找基金会;李家的男人想做点小本生意要钱,还是找基金会。11年来几乎全村人都跟基金会打过交道。一借一还。这个雪球是越滚越大,基金会的规模由一个小村子扩展到三个村子,基金总数达到了70多万元。
画面:村庄 挑水的村民 湍水头基金会 李乃伟和会计写榜单
李乃伟:在大家心目中你是这样一个人,你既然相信我们,我们需要借的时候你把钱借给我们,说明你相信我们,那我们反过来也完全相信你,现在都是完全凭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办事。
画面:李乃伟和会计在办公
解说:
李乃伟是湍水头基金会的负责人,他1986年毕业于离石师范学院,是镇上班家湾中心小学的校长,他这村里的基金会,三年中总基金已经达30多万元,是当地三个村子当中搞得最红火的。
画面:村民在湍水头基金会里办理借款手续
主持人:在基金会,贷款最高金额是五千,周期半年,半年之后如果没有能力偿还的话可以先付清利息,再延期半年,最多可以延期两次。湍水头的基金会三年来从没有发生过,借款不还的现象。而且在整个建了基金会的三个村子,11年来也只出现过一次坏帐,那是去年夏天,一位借款人骑摩托车一头撞在了路边的电线杆上,当场死亡,因为这个人没有结婚,家里就他一个人,所以他借的1000块钱没能收回。据那些城里人后来统计,这几个村基金会的还款率达到99%以上。我要告诉您的这个数字,是一个真正的奇迹。因为全世界的银行都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还款率。
画面:村民办理借款手续
李乃伟:你做啥用
村民:买牛
解说:尽管借款手续极其简单,也不用抵押,但湍水头的基金会,三年来从没发生过借款不还的现象。
主持人:贷款的手续看上去这么简单,可其实基金会的条条框框比公家的信用社还多呢。比如聚众赌博的不借,酗酒打架的不借,放高利贷的不借,另外还要把贷款用途讲明白,不得欺骗组织。基金会要对每位前来贷款的用户都会事先进行一个评议,而且必须基金会的全部人员一致同意才能贷款。
采访评议员:
你比方说,一个用户,他会计不了解,出纳不了解,这个人只有我了解,我必须介绍给他们,把情况反映给他们。有的我不了解的,他们了解,这就叫互相探讨。这个必须有个保险系数。
画面: 会计和出纳张榜 放鞭炮 村民看榜
解说: 每到月底,都是基金会最忙的时候,会计李乃伟要把本月所有的借款户的名字、借款数目和借款用途写在一张红榜上,贴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
李乃伟:可能看了这个公布结果的人,到时候他不记这个事儿了,可是他借了款的,他心理就有一个压力,大家都知道我借款了,到时候我还不上了,基金会要把我再进行一个公布的话,把我弄一个非信用户,那个好象就是脸上就不太好看了。
主持人:非信用户,就是借了钱没有按时还的农户,农户在基金会借钱的时候,李乃伟都要给他们发一个小本本,这个本上记录着每次借款还款的记录。
画面:榜单 诚信节专刊
解说: 每年的9月15日,基金会还在村里举办诚信节活动,在这天,基金会通过贴标语,出黑板报,向大家宣传“人人都讲信用,人人都得好处”,“谁不讲信用谁就不会有好结果”的道理,并公布一年来的信用户和非信用户,只是非信用户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过。
村民张玉泉的养牛场
解说:村民张玉泉先后向基金会贷过四次款,养了这四头奶牛。
记者:你有没有想过的万一要是还不上怎么办
张玉泉:我肯定能还上,因为这奶牛,一方面是产奶一方面还繁殖。这个钱来得比较快,来得比较容易也比较快,就能还上了,保证能还上,不行的话咱们卖上一头牛也不介意,卖上一头牛也能还上,这么一头牛。现在也趁个一万多块钱
李乃伟:有的人他比较可能就是精明,我本来我借了1000块钱,实际上我自己没能力还,可是他跟其他人借上1000块钱,按时还回来了,过几天,他又来了说明人家意识上。一是他愿意在这个基金会保持他的信用,这部分人还不少,因为他就是觉得信用不能丢。
画面:村庄
李乃伟:就觉得这个村民观念上他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这个村里面,我老是听到人们说,张三骗了国家多少款,这个李四到外面闯荡几年骗了多少人。而且把这个当成一个有本事的说法,但是现在这个说法我是听不到。
村民:与人之间也不像以前尔虞我诈,反正在这个信用方面,确实互相之间,人格也陶冶的很好了,多有这样的扶贫基金会,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美好灿烂。
画面:村庄空镜
解说:以前湍水头村的农民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现在人们利用基金会的贷款开起了小型养鸡场,养猪场,或者去城市打工寻求更好的发展,现在村里的土窑洞已经都翻新成砖窑洞,甚至有的人家还盖了二层小楼,不少人家买了摩托车和手机这样的消费品。基金会的雪球也越滚越大。
主持人:听到这儿,也许有人该说了,这李乃伟可真是理财专家呀。要不就是这基金的利息不低!不然他们能发展这么快?有这么多钱呢!这您猜对了一半!怎么讲?我跟您细说,这基金会规定,贷款分为无息和有息两种,如果是因为看病上学等用钱,那就没有利息。如果是用于发展生产,比如养猪养牛或做生意等,就需要交纳每年12%的利息。每年12%的利息,这个利率是不是高了点啊?前些日子咱们中国人民银行刚刚调整了利率,我查了一下一年的贷款利率是5.58%,也就是说,基金会的贷款利率比标准利率整整高了一倍多!怪不得基金会有钱呢!那么一个尚不富裕的小村子的基金会利率高出标准利率这么多,是不是合理呢?
采访汤敏: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很奇怪,说你是扶贫,为什么你还要高利率呢,你这个好象跟扶贫的相悖。
解说:汤敏先生就是我们说的那些城里人之一,他是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龙水头村基金会的发起人,1993年基金会刚成立的时候,他参与制定了基金会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当然,其中也包括一年12%的贷款利率。
汤敏:如果扶贫是一个低利率呢,它永远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它永远靠外头不断的。包括外头注入资金,它自己就滚动不了了,它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你不断要注入新资金进去,但如果它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市场利率的话,我一块钱放进去,它一块钱永远在那儿滚动,他所起的作用就会不一样。实际上老百姓的特别贫困人群的承受利率的能力是很高的。凡是在扶贫里用低利率的,他一般来说,一个利率一低,反而是有钱优势的人把钱拿走了。低利率的扶贫款往往到不到穷人的手里头,这是全世界都证明的,包括在中国都证明了的道理。
主持人:低利率的扶贫款往往到不了穷人的手中!这句话的确是事实,其实在这湍水头村一带,也有农村信用社,信用社的这个贷款利率比基金会要低得多。但是信用社贷款手续特别的繁琐,又是抵押,又是担保,所以需要钱的村民不少是借不到或等不急。基金会成立之前,村民们只能向村里的高利贷借款,而高利贷一年的利息高达50%甚至100%。基金会成立后,民间高利贷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利率也降到了年息百分之二三十的水平。汤敏先生还告诉我的同事,龙水头扶贫基金会的模式在经济学上叫做小额贷款,这种小额贷款的扶贫模式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在七十年代发明的。汤敏先生曾经亲赴孟加拉考察那里的小额贷款模式。回国后,他和另外几位经济学家一起把这种小额贷款的扶贫模式引进到了中国。
采访李乃伟:
所以到现在,这是至9月30号,我们这儿结余下来还有3400多利息结余,就是说从我们现在经营的这个状况来说,我们是不赔钱,在辅助老百姓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保持着持续性的发展,不是发展不下去了。
主持人:扶贫基金会的基金主要来自于城市里,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有北京的经济学家,也有香港、上海的慈善人士,另外一部分资金来自于基金会的管理人员
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每位出资人享有一年6%的利息,这是湍水头基金会的利息总账,从这本账里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湍水头基金会利息收入共有42799元,这些钱需要支付,每位出资人每年6%的利息,还要支付办公开支和管理人员的补助,另外还要提取一定额度的风险保障金,最后还转入了6000元的教育扶贫专项款
,教育扶贫款主要用于,给村里的代课老师发补助,每位老师补贴160元。
李乃伟:
他们小山村里面的老师非常的紧缺,没有正式的老师,就连聘请临时代课教师一般都稳不住,一个学期他就得换一个老师,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是最不好的。我就想,咱们拿出一部分资金来,首先聘请一个比较好的老师,表面上看我们是帮助了老师,给老师提高了待遇了,实际上是帮助了一大批孩子,基金会还给村里上学的孩子发钱,凡上初中的学生,男生发100,女生发200。因为那几个城里人说过,教育好一个男子,是教育好了一个人;教育好了一个女子,就是教育好了一家人。
画面: 村庄空镜
解说:村民樊全保为了开这个养鸡场,借了基金会3000块钱,现在他的贷款还有三天就到期了,李乃伟已经对他进行了电话提醒 。
画面: 养鸡场
解说: 村民樊全保为了开这个养鸡场借了基金会三千块钱,现在他的贷款还有三天就到期了,李乃伟已经对他进行了电话提醒。
记者:那你现在3000块钱准备好了吗
樊全保:3000块钱有,这两天才卖了淘汰鸡,过两天准备就还上,是,为了要还,早还也是还,晚也是还,还清了算了,像以前我们这个村有个养鸡的,那个鸡蛋卖不出去,现在来讲在村里卖一部分,外面村里卖一部分,基本上卖完,不要再运输,这几个村子就卖完了。
主持人:扶贫基金会让村民的生活更美好、更灿烂。讲到这里,也许我们的故事该结束了,不过,就在这村子里扶贫基金会正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他们收到了一个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这份通知,让11年来给村民们带来灿烂生活的扶贫基金一下子面临了生死考验。这扶贫基金会怎么会接到这样一份文件?这份文件会不会将他们当作地下钱庄来取缔?扶贫基金会的命运如何?请您继续关注明天的《社会记录》。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