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大王曾子贞(左)、山歌老歌手谢文林(右)在长冈村头演唱
传授山歌
一家三代登台联唱
重阳山歌会盛况
山歌手深入田头演唱
听歌
苏区歌手谢水莲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兴国山歌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为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历沧桑,经风雨,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繁衍生息,扎根开花,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形式多样,从演唱形式上分有对花、猜花、锁歌、赞歌、丢观音、捡脚跟、绣褡裢、藤缠树等;从演唱内容上分有情歌、生活歌谣、民俗歌谣、杂歌等。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在半个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激励着千百万人参军参战,“一首山歌三个师”,被传为佳话。而《苏区干部好作风》直至今天仍风靡全国,其影响与贡献没有一个地方的山歌可以比及。当年兴国一些著名歌手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接见。兴国山歌在苏区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村,派专业人员深入乡村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兴国山歌乡土教材》,制作了《兴国山歌》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正如人们所称道的,山歌之乡歌无休。(黄家腾 龚映华 图 凌传昌 文 记者李传材 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