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客家:承载赣南客家农耕文明的“牛倌客” |
|
|
| NEWS.SOHU.COM 2004年11月18日11:29 来源:中国赣州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运抵牛市
评头论足
守牛待客
当场遛牛
起哄造势
看牙察牙
讨价还价
在赣南客家农耕文明的大观园中,有一个承载着客家人曾安身立命的希望和展示客家人精明能干,顽强适应性的特殊舞台,这就是赣南各地的耕牛交易市场,俗称“牛倌行”,这里的主角就是牛贩子,人们常称之谓“牛倌客”。
每逢圩日的牛倌行,是牛倌客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大都饱经风雨,但形态各异,古铜色的脸庞上透着特有的敏锐、精明和些许商人的狡黠,穿行于耕牛交易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捕捉商机。旁人看来,在耕牛的交易中,牛倌客只是中介人,实际上他们始终主宰着交易的全过程。他们凭借特有的手艺和能说会道的嘴皮子,以较低价将卖主的牛套入,然后寻得买主,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这样,成交一头牛,牛倌客不仅可以赚取一笔不小的差价,而且买卖双方还要按成交的是黄牛或水牛的不同分别付给牛倌客10至15元不等的中介费。
牛倌客靠手艺吃饭。他们凭眼看要估准一头牛的体重,看牛的牙齿能知道这头牛的年龄,对每头牛的开价要尽可能让买卖双方满意,而且又能利己。当一头牛准备交易时,几个甚至十几个牛倌客会围拢起哄,一部分向着买家,一部分向着卖家,很是热闹,看起来似乎有些火药味,实质上并不互相拆台,只是为了制造一种特有的交易气氛。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他们始终说的是行话,比如牛的重量以多少担表示,侃价不说数字,用“瞧头”、“马”等外行人根本听不懂的暗语表述。
牛倌客之间也存在竞争。他们比的是手艺、口才和为人的地道。在江西省南康市唐江镇牛倌行,有一位名叫段绍胡的人,祖宗三代都当牛倌客,他本人干这行也已经40年。他爷爷是晚清时期名震赣粤两省的大牛倌客,他坐在家中前厅的太师椅上,只要看牛走一圈,就能报出一个让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而且因为心地善良,在行业内威信很高。
赣南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牛倌客,也形成了特有的客家牛商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客家人早已不再是过去那种靠守着几亩薄地繁衍生息的农民。耕牛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安身立命的主要法宝,但耕牛吃苦耐劳的品格却已成了客家人精神实质的一部分,牛倌客特有的精明能干已深深地融入了客家人的血液,代代相传。因此,客家牛倌客、客家牛商文化是值得我们研究、发掘、整理和弘扬的精神财富。(许朝阳 卢明亮 邱运平 图 文 记者李传材 策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