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海师大在本市高校中首开2005届毕业生综合类人才招聘会。进校设摊单位近300家,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供需两旺。行情显示,机电、建工、外语、保险、房地产等行业需求强烈。
记者发现,大学生就业心态更趋理性,能对自己合理定位,正确看待薪酬。但理性中也显得闯劲不足,对一些挑战性行业心存畏惧。
北新泾二小的招聘人员收了一大摞简历,喜滋滋地说:“我们觅到不少好苗子。”许多应聘学生专业能力强,有较强敬业精神。一名女生擅长乐器,曾协助学院组建管乐队。招聘人员很感兴趣,“如果你来我校,希望你能组建一个学生管乐队。”“行啊,我试试看。”“这要占去你许多课余时间,可能没有额外津贴。”“没关系,把工作做好最重要。”
应聘学生对薪酬期望值更趋理性,不少人报出月薪1500—2000元。学生们表示,死守某个价位是不明智的,市场有冷热起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期望值。相比薪酬,他们更看重在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不少学生的求职简历虽薄薄几页,却透出精心构思:简要说明专业和英语、计算机等基本能力,有的放矢地表现个人特长。有的学生应聘教师岗位,就突出自己“具有学科综合能力,能上研究型课程”。
需求量大的房地产、保险企业,以及招聘销售人员的企业摊位,相比显得较冷清。某著名保险公司招聘要求:“勇于挑战,吃苦耐劳。”招聘人员说,我们没有专业要求,还会提供专业化培训,但应聘者依然寥寥无几。据透露,有的保险公司出于无奈,实为招聘保险业务员,却打出招聘寿险顾问、培训讲师旗号。一些大学生了解实情后扭头就走。
学生们认为,这类工作太辛苦,压力大,被人拒绝的滋味不好受。这类岗位通常是“提成+底薪”,而许多学生最关心的是“底薪有多少”,很少有人问“怎样才能获得高提成”。
业内人士指出,有些行业入行比较辛苦,但能获得许多职业能力和人生经验,为日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择业要眼光长远。如何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吃苦耐劳的品质,值得研究。本报记者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