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青年导演陆川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寻枪》,这部充满阳刚之气的电影由于姜文的加入,使得许多人更愿意相信这是姜文的作品。三年后,陆川以他的第二部影片《可可西里》赢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比起《寻枪》来,他的刚烈之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陆川:《寻枪》之后我一直在找一部电影,就是能够我觉得应该是一部比较强硬的,比较强悍的一部电影,然后能够把我对电影的一些理解拍进去,我自己比较焦虑的一些事情拍进去,比如关于人的生死这些问题。
记者:作为一名记者,我也曾经去过可可西里一次,拍过 保护藏羚羊的片子和那些队员进行过交流当初这部电影吸引你是在什么地方。
陆川:我觉得他好象有点那种很赤裸裸的这种死亡,赤裸裸的那种相互掠夺那种东西,它当时是自己在总结,当时看到那个报道的时候,是很长的一篇报道,一口气读完,然后看完以后,心直跳,怦怦直跳。
可可西里关于人类为生存而挣扎的故事震撼了陆川,也震撼了东京电影节的评委,尽管文化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影片内容的理解。
记者:在送东京影展之前,你曾经说过,得奖不得奖,是评委的事情,但是后来得奖之后,我看到对这个结果你不是很满意。
陆川:因为其实,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得一个奖来推动国内的这个,继续在国内来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或者注意到这个片子,然后我说,然后不满意,人其实都是那种,都是希望获得最大的这种荣誉吧.但是这个评委会大奖,他已经是最专业的是评委会的选择,说明他们还是尊重你这个片子的。
记者:关于藏羚羊,关于可可西里,很多媒体报道的角度都选择在环保,都选择在生态,这部片子你的笔墨不在这里为什么?
陆川: 我觉得可可西里最打动我的, 就是这些队员他们的生存 ,和他们在另外一块土地上的那种挣扎, 最能折射去一部分,或者绝大多数中国人现在内心的 现在内心的那种挣扎。
记者:而这种挣扎一旦放在可可西里特殊那种环境下,恐怕他的那种作用和意义就更加突显了。
陆川:没错就是你想表现一种挣扎,但是你到了可可西里一看,人家那种挣扎,那种东西,那种力量,再加上他们文化的传统,就是你觉得完全是更巨大了,而且他们更极致了,更纯粹了,他们的挣扎就是为了一口饭去生活,为了 一口吃的去死。
为了追求真实感,陆川带着摄制组来到了平均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实地拍摄,高原缺氧,条件之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陆川:我记得我在河边跟他们说 我说几年前,巡山队在这儿抓过犯人,就是冲过河,你们也看了纪录片了,今天我们在这儿要重新 在这儿再次过河,行不行你们就自己看,这帮小伙子证明他们不是演员,是战士,因为他们冲了30多趟,30多趟,10里面,冲了30多趟。
杨春:有必要吗,要拍30多次?
陆川:其实可能头10趟过河的时候,有些还不是特别好,就是他们有表演的痕迹,表演英勇,但拍到大概第第三天开始 他们再冲河的时候,因为,人也疲塌了,也累了,身体也不舒服了,那时候他们开始很平静的,但是又是很勇猛的再冲这条河的时候,我觉得我想要的一些东西出来了。
杨春:在这个季节把手放在 楚马尔河里是什么感觉吗?
陆川:那是冰山上,溶下的来的雪水,而且早晨去的时候,河面上全部漂的是碎冰茬子, 所以就是。
杨春:刀割一样的感觉。
陆川:绝对是刀割,而且你想,脱裤子就剩短裤嘛,说的就是稍微的粗糙一点,他们都是冻的那个男性的东西全部是缩没了,他们自己说的,因为我没有试过,他们说就完全得冻不行了而且就是冻到骨髓里面去了。
陆川:反正拍大后来都不对了,你看我的照片,一个个都特胖,一个个脸都圆的,其实脸都肿不可能在那儿还长肉,我们每个人拍完,都下来了至少10斤,有的厉害的还下来了20多斤,但是拍的照片每个人的脸都是鼓鼓囊囊的,发紫,嘴唇都是紫的。
演员的投入和坚持感动着陆川.2003年10月23日,摄制组的一个作人员,曾与陆川长期合作的美国朋友葛陆明突遇车祸身亡,他的死让陆川对生命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
陆川:他就这么走了,我以前没有抬过别人的遗体,你会有一种说法,说过了一段时间就会硬了什么的,没有,他已经24小时了,拿白布给他罩好了,然后我们三个人抬他,一抬软软的。我跟你说,原来我改剧本,我原来剧本是挺商业一个剧本,有点胆战心惊的改剧本,这儿改点,那儿改点,但是回去,葛鲁明这事回去我有点爱谁谁,我突然觉得人太短暂了,我直接就把后面全给重写了,就每天都重写了每天都重写了,就把后面的戏全部推翻重来了,所以我就下决心,把我们在那儿感受的东西,记录下来,带给我们内地的观众,所以就会有刘栋那场死,就会那么去拍一个人陷沙死去。
记者:从《寻枪》到可可西里这两部截然不同的片子,风格你自己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陆川:《寻枪》我觉得作为那个时候的年轻导演,我觉得的我恨不得把我所有学会的语言和技巧,全部用在一部影片里面,想让人知道陆川是多么 多少聪明的一个导演,多少会玩技巧,但我依然会喜欢《寻枪》,因为他记载我所有的第一次 ,没有《寻枪》的那样一个生长,就没有可可西里这样一个结果,所有的事情都勾在了一起,只是他两部片子的外观或者表达的方式,还有《寻枪》的那种不顾一切的冲撞和可可西里之间的那种平静和克制其实他是一脉相承下来的。
背景
逃不脱枪口的藏羚羊
1984年,马兰山金矿被发现,淘金的人们蜂拥而至。但他们随即就发现了一种比金子更值钱的财富——藏羚羊绒。贪欲,膨胀为巨大的罪恶,非法盗猎者冒死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枪口对准了成千上万只藏羚羊。藏羚羊每年被猎杀的数量高达两万头左右。
罪恶的枪声惊醒了青藏高原。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四省成立了保护区。1992年,索南达杰所领导的西部工委成立,它成为可可西里无人区惟一的一支常年巡逻的队伍,在可可西里开展全面的反盗猎工作。查获盗猎案6起,摧毁2个犯罪团伙。然而,由于经费严重缺乏,只有十几个人的反盗猎小队,要在克服残酷的生存环境基础上,想战胜全副武装的偷猎者困难重重。瞄准藏羚羊的枪,也射向了藏羚羊的保护者。1994年,藏羚羊的保护神索南达杰在独自押送十几名偷猎分子的时候,反被偷猎者袭击,牺牲后在雪地里,他长久保持着射击的姿势。1998年,索南达杰的继任者扎巴多杰也光荣殉职。尽管条件简陋,扎巴多杰的率领的野牦牛队在3年时间里,还是破获58起盗猎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50人,制止了无数颗射向藏羚羊的子弹。
射向藏羚羊和它的保护者的枪声震惊了全国。藏羚羊保护者的困境进入全国的视野。可可西里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的组织开始得到优良的配备。然而,可可西里并没有平静下来,2003年5月,有又上千只藏羚羊倒在了盗猎者的枪口之下。
逃不脱枪口的藏羚羊,他们需要跑多快,才能逃出盗猎者的射程之外?而藏羚羊的保护者又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才能遏制射向藏羚羊的子弹?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