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这位久负盛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又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而对于这位74岁的老人来说,他所关注的,仍然是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袁隆平:我感到最愉快的是一个出新成果,能够在名分上得到安慰的,有所寄托的要出新成果,我不停留在原有的这个成绩的基础上,我还是对我们这个过去我们古人讲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这位有着古铜色皮肤的科学家,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如今,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一半以上。有人算过一笔帐,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51年前,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和栽培,1960年,中国发生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他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在水稻领域的探索。
袁隆平:就是说的异化授粉植物,由于自交就是强迫它自交,有退化现象,因此杂交就有优势现象,而自花授粉植物由于自交没有退化现象,因此杂交就没有优势现象,是这么一个形式逻辑的推理。
当时,经典的教科书断言,稻、麦等自花授粉的作物自交有优势,杂交则会退化,袁隆平把希望寄托在了选种上。1964年,他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长势良好的水稻,他精心培育了一年,希望第二代会有更好的收获,但是一年后那株水稻的第二代却出乎袁隆平的意料。
袁隆平:结果呢一抽穗就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就在这个失望之余,我产生了灵感,就是粉种不会有分离的,这很可能是一个天然杂交种,书本上讲的不一样,这时我观察到,然后我就用人工做杂交,第二年证明就是有一些组合,我们叫杂交组合,杂交不是一个品种,很多,也有强优势,于是就坚定了我的信心,水稻有杂种优势。
1965年,袁隆平写出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但是,由于论文与书本上的经典学说相背离,袁隆平又没有什么学术地位,论文的内容并不被学术界认同。有人说,他对遗传学无知,更有人说他异想天开。袁隆平准备挑战经典,但是他也知道,这条路充满了坎坷与风险。为了培育杂交稻,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育雄性不育系水稻,从1964年开始,他们通过数以万计的逐穗检查,终于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系水稻,但研究远未见到曙光。到1970年,他们用国内外几百个品种做了几千个杂交组合,结果还是无法取得突破。
袁隆平:我的心情很沉重,但是我并没有丧失信心,于是我就决定调整技术路线。
袁隆平从几千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准备从与水稻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上寻找突破口。这棵水稻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作野败,是袁隆平的助手1970年在海南岛的一片沼泽地发现的,它打开了研究杂交水稻最关键的一环。1973年,三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而此前,国际水稻研究所也搞过同类的研究,但搞了两年就放弃了。
袁隆平:终于成功了,最高兴的,我每年它不能百分之百的保持,今年呢?明年呢?就有一部分是不育,有一部分又是可育,折腾了八九年,最后第九年的时间,它就全部是,我种了几万株,因为没有一株有花粉的,这个我是如释重负,这个搞的压力很大的当时,终于搞成了。
袁隆平研究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首例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据统计从1976到1987十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七八十年代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粮。
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我说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第二一个,搞科研你就不要怕辛苦,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出来的。
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小组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从此人们说袁隆平身价过亿。在荣誉和财富的簇拥下,袁隆平魂牵梦绕的却只有粮食问题。虽然已经74岁,但他依然在忘我的工作。
袁隆平:原来是三系法杂交稻,95年搞成了两系法杂交稻,大概又比三系法增产百分之五到十,但是我还是感到不满足,现在我们正在搞超级稻。
超级稻就是超高产优质水稻,袁隆平提出利用杂交优势和野生稻的增产基因,实现超级配套。2004年9月,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袁隆平:我这个人呢,水平不高,但是我有一种,一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