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医院诊疗费调整新措施实施半个多月来,记者从中山、市六、华山、儿科等三级甲等医院门急诊部获悉:目前患者总量与调整前基本持平。
本月1日,全市大小医院诊疗收费开始拉开差距,引导患者“大病进医院、小病入社区”。然而,这个价格杠杆为何见效不大呢?专家坦言,新措施出台之际,借助媒介宣传,病人稍有分流。但“看病要挑大医院”的传统理念,在市民心中仍根深蒂固。华山医院皮肤科看专家门诊有时要排上半天队,但日均门诊量仍超过4000。一名前来求治青春痘的女子说:“能找个名医生看病,就算多花点钱、浪费点时间,还是值得。”在儿科医院门诊处,一位母亲带女儿来看咳嗽,她认为生病肯定要去大医院,价钱倒在其次。
三甲医院病人过于集中,不仅占用宝贵的医疗资源,还会间接导致一二级医院资源空置。如何才能有效分流病人,做到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在社区?市卫生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孙晓明一语中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是关键。本市目前已有9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422个社区卫生服务点。为提供更健全的“六位一体”(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综合服务,有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始全面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据透露,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各种措施,引导技术高的医生下社区,加强社区医疗技术水平与力量。有关人士还指出,一个专家如果一天的门诊量过于大,那么受精力所限,他的诊疗质量可能也会打折扣。所以,看小病不必过分“迷信”大医院,也不见得只有找专家才能看好。
专家指出,市民应尽量转变传统就医理念。医院规模的大与小,并不能完全决定其诊疗质量的高与低。根据病情合理求医,不但方便快捷,还可节省费用,这才是理性、科学的就医模式。本报记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