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中国-东盟贸易关系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外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30年里,在本质上非常地开放激了它的出口活力。虽然就面向出口的工业而言,中国滞后于东盟5国,但它近几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出口从1979年的137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2,662亿美元,每年增长率达16%,一下子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六
大出口国。
中国和东盟目前的贸易关系主要受到了双方经济增长和中国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影响。过去10年里,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经济关系整体上有了相当的增长,1991年贸易总额约为80亿美元,2001年则超过了400亿美元。就贸易量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以2000年为例,与加坡的贸易量最高,之后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最少的是菲律宾(见图一)。就双边贸易的稳步增长来看,新加坡占中国同东盟之间的贸易的大部分。现在,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元、香港、日本和欧盟,这反映了在持续增长中,东盟在中国的外贸中所占份额由1990年的 5·8%上升到了2000年的 8·3%。同时,中国在东盟的贸易所占份额也从1991年的2·3%上升到了2000年的5%,使中国成为了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 对中国和东盟贸易模式的分析表明,中国——东盟的贸易构成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原来,除新加坡以外的东盟国家是资源基础经济,即主要依靠出口国家资源和初级产品来获得经济增长。例如,在90年代初期,东盟6国向中国出口的两项主要产品就是矿物燃料和木材(见表二)这些产品总共占了东盟向中国出口产品的 50%以上。到 2000年,这种情形已经改变了。中国和东盟间的双向贸易从日用品转为了制造业商品。从表二可以看出,中国从东盟进口听机器设备和电力设备所占比例从12·4%增长到了48·4%。相比较而言,中国向东盟 6国出口的产品品种繁多,有农业产品、金属制品、矿物产品和其它的制造业商品。1993年,在中国向东盟6国出口的产品中,机械、电子装置、矿物、蔬菜制品、基底金属、纺织品、服装和鞋类在双边贸易中构成了5大项,这些产品至少占了中国出口东盟产品的 70%。2000年止,机械、电力装备以及纺织、服装和鞋类继续是主要的贸易产品,但其分额降到了中国向东盟6国出口的产品的62·2%。
可以看出,在这10多年里,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结构呈现出了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制造业产品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初级产品的比例逐渐减小。在70年代和80年代问,东盟的外贸商品实际上已从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化。就制成品而言,像机器和电力设备这样的资本密集性产品在整个90年代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东盟6国降低了他们对服装、纺织这样的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依赖。
与东盟国家的出口结构相比,随着这几年中国出口的巨大增长,中国的贸易结构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迅速地改变。就其意义而言,与东盟相比中国在更短的时问内完成了出口多样化。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在1980年占整个出口的47%,到2000年就占到了90%。更重要的是,1995年,象机器设备和电力装置这样的非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逐步代替了纺织、服装和鞋类(TCF)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9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和出口结构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外资企业将中国作为一个产制成品的组装平台。
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模式看,内部产业贸易规模大的部门是机械和电力装置。近来由东盟——中国专家组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机器设备和电力装置大部份是具有普遍和特殊用途的。另一方面,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器和电力装置的实质部分是电力设备。例如,新加坡2000年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电子管、数据处理机和其它工业电力设备。同年,工业制成品占了菲律宾向中国出口总额的57%,其中大部分是半导体。交换机集成电路和其它电子配件在中国从马来西亚和泰国进口的机器设备和电力设备中占了很高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