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推荐人物:常香玉
■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个人档案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脚。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大师二三事
为爱执著
19岁时,常香玉演一台新戏。戏后,观众陈宪章幽默的发言引起了常香玉的注意。尽管当时的陈宪章已结婚,但这并没有阻挡常香玉对他的爱慕。“那时候我觉得他是个好人,有文化,还是个河南人。那时候不懂谈恋爱,也不敢往那儿去想,反正心里光想着那个人的样。”常香玉说。后来常香玉父母极力反对,他们因此曾分开过8个月。结婚前,常香玉对陈宪章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她不嫁当官的人;二是不给别人当小老婆;三是不能因为她是个唱戏的就看不起她。“阮玲玉的死对我有很大刺激,我就想着,我这个人如果不找个好丈夫结婚也是那个下场。”婚后,陈宪章放弃了官职,开始为常香玉编写剧本,并把家里的事情都承担了下来。
陈宪章几年前去世,常香玉把老伴的骨灰就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她说:“有这个在,我就可以天天跟他说说话。”而今,常香玉也随爱人而去。
为国义捐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香玉剧社巡回义演半年,并同丈夫商议把存留的金子兑成钱,卖了汽车,两年内筹到15亿人民币(旧币),捐献了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机。
奖励戏曲人才1987年12月,常香玉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励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
关怀下岗职工1998年初,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下岗职工的关怀,75岁高龄的她携弟子在河南人民剧院登台义演,所得6万多元全部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同年6月,常香玉又捐助1万元人民币,随后,她的子女们又联名向基金会捐款2万元人民币。
捐款“非典”防治2003年春天,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她拿出1万元捐到河南省非典防治工作上,和她同时捐款的还有她的3个女儿。
■推荐理由
有大情、有大义、有大艺,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国宝级艺术家,她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戏迷的厚爱和敬重。她演活了花木兰,她就是永远的花木兰。她去了,却树起了豫剧史上一座巍巍丰碑。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