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1月21日失事于包头冰湖的东航MU5210一起轰然坠落的,是中国民航苦心经营30月的史上最长安全记录———500万飞行小时的终结。
在11月22日至24日的三次新闻发布会上,调查组以一连串的否定排除了诸多猜测中的空难因素———不是人为破坏,不是飞机液压油未预热,不是飞机提前起飞,不是飞前未检查,不是部分登机旅客证件有误。
“这究竟是一架飞机、一家公司的问题,还是民航的普遍问题?”有人这样问道。
前车之鉴事故根源是管理问题
“民航500万小时安全飞行的长周期,是建立在此前的超短周期基础上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安全管理专家罗云说。
罗云所指的“超短周期”,是从2002年“4·15”国航釜山空难到“5·7”北航大连空难之间的区间,其间仅有22天,不到10万飞行小时。此前,民航最长的安全飞行记录是270万小时,诞生于1995年至1997年的33个半月中。将时间的坐标轴再向前推,1992年发生飞行事故6起,1993年发生飞行事故8起———10年多前的高峰记录至今仍让很多航空界人士扼腕。
安全管理专家罗云教授在他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将民航重大事故率与国际水准作出比较。在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中国民航每百万架次平均重大事故率为2.813,是世界平均水平(1.45次/百万架次)的1.5倍,是航空发达国家(0.557次/百万架次)的3.9倍。而将周期放大到20年,1980年至2000年,这个数据则为3.20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航空发达国家的4.3倍。“考察的周期越长,越能说明问题。”罗云说。
由中国民航总局顾问徐柏龄主编的《前车之鉴———新中国民航飞行安全回顾与思考》一书,将1949年至1999年50年间民航事故的发展趋势描述为“事故率下降,事故次数上升”。这部书分析了以往出现的3个事故高峰期: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浮夸风使航空业过热,民航实行中央地方双重领导,管理混乱;1970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打乱了管理体制和格局;1992年~1993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购机热”、“修机场热”、“开航线热”高烧不退,民航新旧体制交替。
这部由民航系统20多位资深官员、专家编著的书这样总结:每当民航处在较大的管理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变革时期,宏观失控比例失调造成飞行工作超负荷的时候,飞行安全的形势就比较严峻。
国家安监局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空军第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栋认为,发生事故的大部分原因是人为因素。对于事故的分析方法已从过去的单一因素论转向现在的多因素理论:即每个导致事故的因素都是相对独立的并且共同发生作用,“这些原因追根求源都是管理上的问题。”
事故征候每年100起左右
事实上,在“11·21”空难之前10天,一个“传奇”已经让民航管理问题暴露于公众视野———两名少年几乎毫无障碍地爬进飞机起落架舱,一人在飞机起飞时坠落身亡,另一人竟然随机飞行千里安然下机。
就在本月,大大小小被民航专业人士称为“事故征候”的事件,已经让人们大跌眼镜。
11月4日,国航A340空客在首都机场着陆后,前起落架突然发生故障,飞机在滑行道上“趴窝”。
11月11日,国航一架飞机准备在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降落时,一根重达30公斤左右的飞机部件,从空中折断后穿过屋顶,坠落在大连市一所中学教学楼的走廊里。
11月20日晚,国航CA1642航班,降落前起落架出现故障,经过近一小时通场飞行后安全着陆。
11月22日晚,上海航空公司FM9198航班起飞后发生故障,在空中盘旋了一个多小时后方安全降落。
11月23日下午,国航班机在云南芒市机场降落时偏离跑道,冲进草坪大约50米。
11月24日晚,东方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00客机因增压系统出现故障迫降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专家介绍说,飞行事故征候是指航空器飞行过程中发生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情况或发生航空器损坏、人员受伤,但其程度未构成空难事故的事件。民航的事故征候每年100起左右。
另外,检索与民航有关的新闻,除了“事故征候”,让人们产生“阅读疲劳”的是航班延误以及由此引发的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纠纷。
风险管理超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
不到一个月前,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高宏峰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民航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7位已达到2003年的第5位,成为世界民航大国。据预测,未来20年中国民航运输总量还将升至第二位。2003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3倍多。
强力推动改革的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曾表示,预计中国民航业在2010年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他同时也承认,航空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很大。
而在“11·21”空难之后,人们质疑最多的就是:繁重负荷下,航空公司能否保证飞机有足够的检修时间,飞行人员是否配备适当,飞机会否超期服役。
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民航,也面临着因新旧体制并存而凸显的各种矛盾。一名民航业内人士说,航空公司变为集团后领导忙于创效益,职工主人翁意识削弱,收入分配不公,晋升标准差距很大,人心不稳。
罗云教授正在进行“首都机场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围建管理、飞行器把守、起飞前检查等内容。他告诉记者:“民航高速发展同时,安全管理不但要同步,而且要超前。”同时,由于民航领域专业性强,外部监管很难到位,“第三方监管如何适应这种专业化要求也是一个重要课题”。瞭望东方周刊/现代快报(程瑛)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