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圣地亚哥非正式年会期间,布什总统公开指责伊朗可能正在加速用于生产核武器的铀浓缩进程,伊朗核武问题因此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布什连任是个历史性事件,这位原来只获得少数票的“偶然总统”,因此成为“奉天承运”的强势领袖。马上让鲍威尔走路,便标志了布什政治自信心高度上涨。
种种迹象表明,布什有意在第二任上加速实现自己的政治信念,美国媒体因此纷纷渲染“保守主义革命”。以笔者之见,布什第二任的施政重心在国内,特别是税务改革、社会保险金制度私营化、最高法院大法官新陈代谢、法律责任改革等题目,用布什自己的语言,都是他准备“花费政治资本”全力以赴的要点。
但是很大程度上靠“战争总统”身份赢得连任的布什,不得不继续以“反恐”作为其外交重点。“邪恶轴心”领衔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已经被星火燎原的反美武装取代,是布什第二任上的第一号国际问题。“邪恶轴心”名单上尚且安然无恙的其他两个即朝鲜和伊朗,顺理成章地成为布什第二任外交政策优先次序上的“榜眼”和“探花”。
两者的关键都是核武问题,但是因发展程度而又有所不同。由于布什一上台就否决鲍威尔的明智主张,中断克林顿政府的双边谈判政策,咄咄逼人的强硬单边主义逼迫朝鲜政府加速发展核武以自保,朝鲜核武问题已经超过“临界点”:各方报道都认为平壤已拥有多达6枚以上的核弹。白宫在朝鲜半岛面临的是要“将妖怪放回魔瓶”的棘手挑战。虽然想借机扩展军力的日本全力支持华盛顿,但美国在地缘政治上也遭到中韩“反战事实同盟”的钳制。
伊朗核武问题尚未达到同样的临界点,有关专家大都认为:德黑兰距离正式拥有核武大概还有三五年。这不仅使得美国仍有机会“防患于未然”,也给予华盛顿极大的紧迫感。
这是因为朝鲜的核武虽是既成事实,但在六方会谈等国际关注之下尚能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但是伊朗的核武不仅有导致核扩散连锁反应的可能,更会深刻改变西方世界和穆斯林世界之间的实力对比,特别造成中东局势的重大重组,威胁到以色列的生存。这是华盛顿极难吞咽的苦果。
以色列在中东保持绝对军事优势,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个关键。阿拉法逝世以后,不少人乐观认为可能增加和平解决以巴冲突的希望,实在是一厢情愿。阿拉法的离去,至多只是增加了美国找到卡尔扎伊式“温和”代理人的机会,出现能够说服大多数巴勒斯坦民众接受美以允许的“和平方案”巴方领袖的可能性却大大降低。美国新保守主义论客和《纽约时报》的纪思道从左右两方一致同意:布什第二任上迫使以方让步以解决以巴冲突的可能性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笔者曾经指出:因为伊朗什叶派政权的宿敌萨达姆政权的灭亡,以及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控制的伊拉克作为伊朗称霸波斯湾地区的唯一制约平衡力量的消失,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实际结果是伊朗地缘政治地位的强化。
伊拉克目前的局势是美军强攻费卢杰,反而进一步刺激了逊尼派地区的乱局以及逊尼派人口的反美仇恨。另外不管华盛顿如何操纵,明年一月底“选举”之后的伊拉克新政权将受什叶派全面控制,这一新政权和美国积极训练的伊拉克“新军”都不会是抗衡伊朗渗透和控制的对手。
在这样的前景下,如果华盛顿听任伊朗发展核武,那么布什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将实际为人作嫁,为伊朗全面控制波斯湾地区服务。
华盛顿如何才能制止伊朗的核武装和战略地位的上升?这是布什第二任上的一大外交死结。
对于伊朗和法德英三国近日达成的中止铀浓缩协议,美国其实毫无信心。但是布什政府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的谎言宣传,以及欧洲对于军事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极端恐惧,使得美国极难再获得国际支持,以类似理由制裁伊朗。
所以美国如果不能接受伊朗在中东崛起的现实,那么在伊拉克的乱局之外再在伊朗开辟新“反恐”战场,将是布什政府的唯一选择。
如果美国决定以军事途径解决伊朗问题,最大的赢家(以及帮手)自然是以色列,而最大的输家将是欧洲以及欧美“同盟”关系。
笔者曾经分析,在美国大选之前华盛顿的确绝无可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但是布什以多数票和宗教保守势力的支持而连任,完全改变了大选前或克里赢得总统后可能的政治局势,第二届布什政府以武力对付伊朗的可能性绝不能低估。
这是因为不需要再争取连任的布什的自信心大幅增加之外,美国基督教右翼保守势力和亲以色列的新保守主义集团的力量也大大加强。鲍威尔辞职不仅使得白宫不再受有力“鸽派”制约,也代表传统现实主义影响的消失,极大地提高了白宫决策的风险容忍程度。
《纽约时报》在大选前曾有深入分析:鲍威尔是布什班子中的唯一“基于现实”者,按照现实世界来塑造外交政策;而布什班子的其他成员都是“基于信仰”者,主张凭实力来按自己的政治信念塑造新的国际现实。
英国《观察家报》已经报道:五角大楼鹰派官员正在研究消除伊朗核威胁的各种不同方案,包括制订军事行动计划,发动空袭行动,对伊朗核设施、领导层、政治和安全目标实施导弹炸弹精确打击,以彻底消除伊朗核设施,推翻伊朗现政权。
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行动解决伊朗核武问题,那么笔者同意英国外相的比喻:这将是另一场类似于9·11的历史性事件。(来源:联合早报/于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