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下旬开始,安康市委组织部机关全体干部自带被褥,分期轮流进驻到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和安康最边远的镇坪县钟宝镇新坪村,深入地走进农村,真诚地了解农民,全心地体验民情。
“农民真苦!”这是他们入住农家后的第一感受。镇坪县的新坪村三组有个5户人家居住的院落,房屋破烂不堪,屋里阴暗潮湿,屋外猪圈、牛圈、厕所连在一起,精壮劳力和年轻一点的媳妇和姑娘都出外打工去了。住在海拔1800多米的高寒山区,吃的油盐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几十里的山下背回去。家里除了一支手电筒,再无别的电器用品。看到这些,他们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发硬。强烈的对比和冲击,让陶柏林等出身农家的驻村干部经常反思:坐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每月按时领着薪水,与贫苦的农民相比,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有什么理由互相攀比,更不用说尔虞我诈、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了!
“村干部真累!”身居上层,常常强调“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要转变基层干部作风”,总以为农村一有问题就是村干部的问题。当他们与村干部朝夕相处一段后,留在心灵深处的是佩服和敬重。新坪村三组组长刘昌权原是个杀猪匠,每月靠杀猪能净赚千把元,自3年前当了组长后,就带领全组群众修1.7公里长的红杉溪公路,因精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每天上劳只是老人妇女,连续两年遭洪灾,冬天修夏天被毁,到现在还未修通。他妻子带头领着妇女干活,还自费给群众买手套、创可贴等物品。由于两口子一心扑在修路上,家已陷入十分贫困的境地,有时连盐都吃不上。这位“因公致贫”的组长,一年的“工资”仅240元。而这位组长拿着区区200多元的全年“俸禄”,却承担着365天的沉重责任!驻村的年轻干部王(旬)说,在机关曾多次参加宗旨教育,但这次驻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组长或一个村支书,我们咋都看不上眼,可他们一旦担任,就觉得背负了责任,背负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他们为了谁?我们又为了谁?如果我们把工作的目的仅仅放在提拔升迁和工资待遇上,和他们相比,我们就有些脸红……
“农民真好”!向成城的房东是典型的山里农民,得知上面来的干部要住他家,床铺上换上自己多年舍不得用的崭新枕巾和床单,为了让小向吃好,每天都变换花样调剂生活,甚至背着小向专门到县城买来新鲜猪肉和蔬菜,把他当远方来的亲戚一样对待。临走时,小向按规定把100元伙食费和住宿费悄悄放在枕头下面,上车前告诉了他们后,他们非要小向把钱带走才让上车,双方甚至发生争执,无奈之下小向只好拎起行李跑上车。一次,驻村干部来到海拔1800米高山上的周维金家,老周一定要留着吃饭,并不停地说,好久没来客人了,能吃顿饭是瞧得起我,还叫老伴下山买瓶子酒。下山一个往返就是十几公里路,干部们说要下山买酒,我们就不吃了,老周这才作罢,但炖猪蹄、炒腊肉、包谷酒摆了满满一桌。走时给50元饭钱,折腾半天也不肯收下。“农民对我们这样好,而我们过去又怎样对待农民、对待群众呢?”曾经的冷漠被农民的热情所融化,疏远的距离让农民的真诚拉近了许多许多。
干部袁庆说,到村之前,我心里充满了热情,想着怎么为村民办几件大事才不枉此行,可一深入到农户家中,才知道能帮助村民解决切身困难才是真正的大事。
天柱山村十五组临近瀛湖,但住在水边却无水吃,30余户农户中有一半农户还没有解决饮水问题。驻村干部利用瀛湖绿化建窖的机遇,实地考察,经水利技术人员制定建窖规划,和村民们一块参加建窖劳动,先后建水窖10口,铺设饮水管道2000余米,结束了这一带村民长期担水吃的历史。针对村民们反映的退耕还林中粮食补助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对策,很快形成调查报告,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纠正了以前的做法,兑现了2万公斤小麦。掮着一袋袋粮食,数着一沓沓钞票,村民们感动万分。
(本报记者 袁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