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近年来,中日关系“政冷经热”明显,民间敌对情绪严重,关于取消对华援助的风声不绝于耳。29日,日本首相小泉正式表示,对华经济援助该当毕业。对此,中国方面先有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表态,对于日本贷款援助给予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持,“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心存感激”,继而李肇星外长表示:“没有日本援助,中国也行。”在经过30多年的日本对华经援之后,在几番关于日本将终结这一项目的敏感讨论之后,中国政府与中国经济,显然都已经可以“顺其自然”地对待这一问题。
自1979年以来的25年里,日本对华经援总额达1649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接受外国官方援助总额的60%,日本是中国的最大援助国。除了拓展市场,改善环境,协助日本企业延伸产业链的目的之外,希望借助对华援助赢取中国民众在历史问题上的“理解”亦被涵盖其中。
所谓历史问题,就是一个日本如何认罪、达到受害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的问题。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两国建交后的广泛人员交流、关于历史问题的基本共识以及这在当时显得相当可贵的贷款援助,令中日关系达到了一种不同一般的热度。但时局变迁,种种格局的变化令中日关系出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潮。这其中历史问题的反复,尤其激发了双方民族情绪的对立。日本社会甚至出现“中国经济已经足够强大”、“中国军费开支过大”等论调,要求日本政府重新考虑对华贷款援助的价值;而中国民间则屡屡以为对方是要以此要挟、报复中方在历史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而纷纷回击出“不拿民族情感换日援”的声音。
显然,这种争执根本无益于两国矛盾的解决。事实上,中日两国近年来的政治冷淡,与因此导致的一系列话题冲突,真实的背景是中国正日益以一种崛起大国的姿态出现在东亚事务中,东亚已经迎来中日两强如何共处的时代。虽然中国一方更积极主动倡导中日携手营建东亚合作,但日本一方对于这一庞然大物的巨大变化,显然尚未适应,而且心存芥蒂。吊诡的是,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暧昧,以及与美国的军事联盟,也同样令中国不安。历史的恩怨,与现实的博弈,的确让两个强国难以一时间寻到合适而优雅的相处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与心态下,日本对华经援的渐减乃至终结,不妨可以视为一种必然的开始——开始逐渐剥离中日之间的种种隐约默契,开始步向具体事务尽量单一权衡的交往习惯,这是两个正常国家正常交往的平等模式——历史问题也必然要以此模式来寻求沟通解决才能够最终利于双方的最大利益。这个过程,也许是两个大国学会如何合理相处的必要时间。
所以,我们便可以看到,中日之间的“冷政治”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日之间的“热经济”;民间情绪也没有妨碍一系列的旅游、留学以及投资交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对华经援的变化,无论是有“日本威胁论”的解读,还是有“中国威胁论”的歪曲,最终回归本质,是一种旧有合作模式的式微。既然日本官方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日本和韩国在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的时候,都已经不再接受外国援助,而中国将在2008年主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主办上海世博会,所以日本的对华经援也应在2010年前结束”,而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则是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显然双方外交已经趋向理性外交,而不至于风吹草动便作无限牵引。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