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派有话要说
严陆光同样是在第一时间被人告知这个消息,他说当时“心里一惊”,不过很快就作出“不可能”的判断,“这种消息又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随后,他专门向铁道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有关人员作了核实,“他们说这是没有的事。”
严陆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担任过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所长、宁波大学校长等职。
“中央如果不是慎重,京沪高速铁路不会拖这么久。”他说。就在今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还召开了一次京沪高速铁路技术方案讨论会,会上传达温家宝总理的意见,要求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讨论,科学比选,提出方案。这次会议结束后两个月,上海磁悬浮公司就作出了“上海—杭州磁悬浮铁路建设方案”,并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他们迅速摆出了一副迎接“大比选”的姿态。
在铁路部门,一个新的方案也正在酝酿。他们计划在广州至深圳修建一条轮轨高速铁路,相关计划书已经报送广东省委——从“嘴仗”转入“短兵相接”,从公开论争转为暗暗发力,这可能是目前京沪高速铁路最真实的状态。
磁悬浮技术的另一位积极推动者何祚庥是在福建出差途中看到“徐匡迪发布的重大新闻”,他对报道中涉及两种技术工程造价的数据表示高度质疑。在回京的当天,他约见了本报记者,“有必要对这些数据向社会作出澄清”。
此前,他从广深高速铁路建设的计划书中查到了原始设计数据:一期工程达到200公里时速,预计造价为每公里1.8亿元,而“徐匡迪发布的重大新闻”报道称京沪线“如果采用轮轨技术,时速可达250到300公里,总投资约1300亿元(每公里造价1亿元)”。
“显然,铁路部门准备在京沪线上采用的轮轨技术造价更低,速度更快,那么为什么拟建的广深高速铁路不采用这一技术?”他问。
对于磁悬浮铁路的造价,他也认为此次媒体的报道缺乏科学性。他从上海磁悬浮公司了解到,拟建中的沪杭磁悬浮铁路全长170公里,设计时速为430公里,预计每公里造价在2亿元—2.1亿元,这比只有30公里长的上海示范线每公里造价预算降低了1个亿。
“规模生产的效益不能不考虑,”他说,“如果最后实践证明沪杭线能以这个价格拿下来,那么将来在1300公里的京沪线上造价有可能降低到1.5亿—1.7亿元,而这有可能是一个比采用高速轮轨技术还要便宜的价格。”
何祚庥表示,就京沪高速铁路而言,在造价上磁悬浮派和轮轨派目前都不能拿出让对方信服的数据,只有等沪杭线和广深线建成后,才能知道最终结果。(本报驻京记者 徐 彬,本报驻沪记者 沈 颖)
延伸阅读:
京沪高铁论证10年
京沪高速铁路从项目论证至今,已有10年历史。
早在1994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科技部、经贸委、铁道部等4部委联合提出了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初步方案,希望尽早修建京沪高速铁路。
1997年3月,铁道部向国家计委正式上报了《新建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项目建议书》。
1998年,朱镕基总理提出是否可以采用磁悬浮技术,之后出现了“高速轮轨派”和“磁悬浮派”之争。
2004年1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会议接受了与会专家提出的京沪高铁弃用磁悬浮、采用轮轨技术的建议。
德、法、日3国为此项目展开了激烈争夺。专家认为,最终的决定因素只有两点:价格和技术转让。从中国高速铁路长远发展来看,后者才是最关键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技术转让方面是极其保守的。另外,日本在向中国推销其新干线技术时,遭遇了强大的民意阻碍。专家认为,政治考虑也是国家决策中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变量。政治因素虽不是绝对因素,但肯定不会排除。
中国铁路计划明年下半年第6次提速,目标是时速200公里,日德法在此项目上竞争激烈。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京沪高铁的“预热”。与上千亿元人民币的京沪高速铁路的超级大单相比,这次提速的竞标显然属轻量级。然而,这将是日德法在准高速铁路建设中的第一次“遭遇战”,对今后的京沪高铁项目归属有重大影响。
德法日竞标京沪高铁
京沪高铁高达1200亿元的投资对于掌握高速铁路技术的德、法、日三国的吸引是巨大的。三国技术各有千秋,在制动系统、动力系统、车厢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四个技术核心方面几乎不相上下。法国TGV技术、德国ICE技术和日本新干线时速都可以达到300公里,符合中国的要求,法国的控制技术比较先进,德国的传动部分比较先进,日本的运营经验和管理则比较成熟,而且新干线采用动力分散式也不会造成动力浪费,代表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最终的决定因素只有两点:价格和技术转让…[全文]
两院院士:京沪铁路如果采用磁悬浮将很难赚钱
沈志云院士参与过京沪铁路多次方案设计和论证。沈志云介绍,高速铁路建设费用每公里不过9000万元,而磁悬浮每公里的建设费用则达2亿元。上海磁悬浮铁路的长度为30公里,票价高达150元,“这看上去更像一个观光项目”,沈志云说,即便降至先前承诺的60元票价,每公里也得花2元钱。所以,如果京沪铁路采用磁悬浮技术,很难有赚钱空间。“事实上,无论距离长短如何,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条磁悬浮铁路成功实现了商业运营。”…[全文]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