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娅)把班主任当朋友是许多学生的愿望,现在,对于列五中学的学生而言,这可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这里已经没有了“班主任”,有的都是班“导师”。
为啥要变
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管理者
在人们的观念中,“班主任”这个词已经根深蒂固了。为什么列五中学要将“班主任”改成班“导师”,在全校范围内实行“班导师”制?该校校长吴光平告诉记者,班主任这个称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班主任”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但当代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思想品德的塑造者、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丰富智慧的启迪者、灵活思维的点拨者和健康心理的指导者。重在“服务型”的指导,而非“官职型”的管理。因此,“班导师”更为恰当。
教育方法跟着变
从“主任”到“导师”,会不会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对此,吴光平解释说,“班导师”是在班主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多年来部分教师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教学风格,甚至在教导学生的方法上也出现了偏激的做法。
现在,我们对“班导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高尚的丰富的情感,有宽容的接纳的胸怀,有健康的广泛的爱好,有端庄的仪表,有诙谐幽默的谈吐等。另外,还要求班导师必须具备教育艺术,例如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改错、允许学生出现反复等等。
师生说法
教师:班级管理学生才是主体
对“班主任”改称“班导师”,大多老师都持支持态度。一位教生物的班导师告诉记者,从“班主任”到“班导师”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转变。“以前我就是一个班级的‘头头’,只要把学生管好就好了。现在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做人,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魏凌云老师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以前我当班主任时,学生要是犯了什么错,我的想法就是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班导师让我们转变了观念,这种埋怨学生的办法是没有效果的。”另外,对于班级管理,班导师只是一个参与者。“管理当中,让学生去充当管理的主体,制订管理制度、策划组织活动等,教师应该作为建议者。”
“导师,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学生,”曾国和老师这样理解:“要让他们做应该做的事,导师就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品德去影响学生。”
学生:导师和我们平等交谈
对于这个称谓,高三的刘晓畅和高二的周翔鑫都已经习惯了。“小学时,同学们的行为习惯等还需要严格规范,有班主任的管理就很好。但中学老师更多地是引导、启示我们,不应该再以管理、指挥为主了。”他们也提到,班主任给人距离感,不如“班导师”亲切。
高一年级的女生崔迪和叶子菁认为二者的差别在于老师的态度。“以前,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都是让同学站着,自己坐着。现在我们的班导师总是和我们平等地交谈,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循循善诱的长者,很亲切。”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