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郑洁群 时报记者 张向芳 文 时报记者 江 波 王 攀 摄
七艺节之后,投资人民币9.5亿元的杭州大剧院演出不断。尤其是在11月1日起推出的具有杭州特色的“演出季”,更让这座造价不菲的剧院着实“火”了一把。
然而,为期两个月的演出季结束后,自2005年1月1日起,由中德双方共同经营的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将全权负责大剧院的演出。与演出季不同的是,到时的票价不可能太低,也不可能再有大范围的赠票。据了解,正常的演出,票价会达到几百元。
家住在四季青的张一东先生,虽然离大剧院较近,却也表示通常不会去看演出,“不看,不看,不花那个钱。”家住朝晖一区的杨小暑则说,杭州大剧院那么远,一般情况下谁会跑那么大老远去看演出?
“距离远”,“票价不菲”,诸多现实构成了一个杭州大剧院并不十分理想的“外部空间”,在红火过后,杭州大剧院面临拷问:是否会有“空”的危险?在当前,一切是显得那样扑朔迷离。
3日下午,零星有小雨。钱塘江北岸,一座扇形高大建筑穿过雾气矗立在远处,那就是杭州大剧院。大剧院旁,一排新树木上还紧裹着绳子,剧院前方正在施工。
这里没有公交车。因此演出季期间,公交公司专门推出了两条线路,一路从吴山广场到杭州大剧院,一路从武林广场到大剧院。坐公交专线从市区到杭州大剧院,大概需要半个小时。而平时里,如果要到大剧院,在距离最近的公交车站下车,到大剧院也至少还需10多分钟的路程。
距离远成了多数市民来观看演出的一个障碍。
离大剧院500米处的是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建成的杭州大剧院紧临未来的市政府所在地,但是钱江新城建成至少还需要三四年,因此,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尴尬将会持续好几年。
低票价路线“火”了大剧院
11月28日晚7时许,杭州市民顾奶奶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乘一辆面包车来到钱塘江畔的杭州大剧院。下了车,顾奶奶左顾右盼边走边说,“大剧院就是漂亮。”
这天,杭州大剧院演出越剧《何文秀》,“演出季”35场演出中的一场。天气颇冷,但看戏人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剧院里彩色灯光打在玻璃墙上,映出各种图像。
杭州市文化局办公室负责人王晓斌介绍说,七艺节期间,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和市场运作,将每场演出的部分票价降低到普通大众能接受的水平,实行的是低票价路线,而且每一场演出都有一定数量的超低价票售给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请他们来观看七艺节演出。
而于11月1日推出的杭州大剧院演出季,更是让市民提前享受到大剧院的魅力。这也是杭州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公益性演出活动。
此次演出季共有19个剧目,35场演出,其中越剧有6部,共上演12场。推出演出季有两个目的,一是在大剧院全部竣工前让老百姓提前享受,二是营造一种艺术氛围。
由于此次演出季以慰问群众为主,所以本地剧团的演出每场只对外出售10%的票。困难户、大剧院所在地村民、大剧院建设者、外来创业者等十个层面的人群则能获得赠票和低价票。
已经在七艺节期间接待了近10万人的杭州大剧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演出季中将向社会大众提供38000张戏票。其中有25000张是针对特殊人群(社区居民、困难户、低保户等)的赠票。
演出剧最受市民欢迎的还是越剧。越剧票中,有10%是面向社会发售的,二十天之内,两个月的票就已销售一空。而本地越剧中,除《流花溪》票价30元外,其他都是20元。团体票价则一般都不超过200元。
据市文化局统计,至11月底,大剧院共有10个剧目,20场演出,预计观众可达22000人。这些演出,均有80%的上座率。
票价门槛可能阻挡多数市民
从过去的事实分析,票价一直是杭州人欣赏大剧院高雅节目的另一道“坎”。
有人指出,如今的杭州大剧院之所以红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杭州大剧院的演出走的是平民路线,此次演出季是公益性活动。这些费用都由政府补贴。
而在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接手后,将走市场化路子,票价将较目前有大幅提高,像此次演出季这样大范围发送更是不可能。
大剧院建设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此前曾看过几场演出,但当问到“票价提高以后还会不会来看演出”时,他坦诚“那就难说了。如果票价高,我们经常看是不可能的。”
此外,杭州有多少人愿意消费高雅音乐?
有文化界人士形容,很多人宁愿去酒店吃一顿大餐,也不愿花钱买票去听一场钢琴音乐会。
德国“管家”的任务
王晓斌向记者表示,正是基于种种考虑,他们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一个好“管家”。而这时,德国文化联合公司浮出了水面。在今年的7月末,杭州文化局通过招标,物色到了德国文化联合公司作为杭州大剧院的“管家”。
这是全国首次作为尝试,引进国外的公司参与大剧院的管理和经营活动:德国文化联合公司出资2700万,杭州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00万,联合成立了大剧院管理公司。
作为在欧洲拥有7家经营管理权的德国文化联合公司,将为大剧院的生存注入新鲜的血液。
业内人士透露,因为这是国外的公司第一次参与中国的文化经营活动,对德方而言,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这将为他们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据了解,中德双方签了一份有效期为6年的协议。协议规定,合资公司前3年无需向杭州市文化局交纳管理费,后3年也只需交纳总计600万元的管理费用。
据初步测算,杭州大剧院每天维持正常运转,成本约在5万到8万左右。如再加上演出费用、宣传费用等,以平均每天消耗6万的保守数字来计,一年至少需要2000多万的费用。6年就是1.2个亿。
因此,杭州市政府对于德国文化联合公司的要求是:每年至少要有150场高雅节目演出,平均两天多时间就有一场,密度很高。考虑到短期交通、人气的问题,市政府每年还将协助消化10000张票。
不过王晓斌介绍说,德国文化联合公司在经营上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优势。由他们主导经营杭州大剧院,演出渠道将更多,上演的剧目也会更多。业内人士分析,他们可直接组织国外剧团来杭州演出,然后采取“连锁”的模式,做到资源共享,减少了中间环节和花费。
譬如外邀一个芭蕾舞团,杭州人消费得也许不够高,在大剧院的演出结束后,他们可以组织剧团再到宁波、上海或国内其他地方演出,这样降低了演出成本。
除了外邀演出团体,也可以组团来看“演出”。譬如女子十二乐坊11月份在杭州的演出中,就有500张票是由日本旅行社组织日本观众来看的。如果也能通过旅行社在国外组这样的团来杭州看演出,一方面有了观众,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一方面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可谓一举三得。
目前的杭州大剧院,正在加紧筹划中。元旦“新年音乐会”将是2005年的第一场演出。不管采取什么模式,有一点可以肯定:德方把境外剧团引进来,也可以把杭州本地的剧目带出去,更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大剧场VS小剧场
在大剧场红火的同时,杭州国货路上的老新华电影院,由于企业改制以及设备、服务等满足不了观众需求的原因,2年前已关门停业。如今除了二楼出租给KTV的休闲区还有些闹猛外,一楼影厅一直是铁将军把门,悄无声息。文化局已打算将其出租给某投资公司改建成“动感迪厅”,也就是杭州常见的演艺酒吧。不过这个迪厅里将有小剧场演出配备,一年里有50天给杭州市文化局作演出场地。
而在原计划里它本来应该建成实验小剧场,供杭州话剧团作为固定的演出场地,这个计划因为缺钱而夭折。
建杭州大剧院,政府投资了10亿元左右,是杭州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公共设施,已排得上国内档次最高、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一流剧院行列。改建一个实验小剧场资金是其二十分之一,没钱一说让记者十分惊讶。
杭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小华进一步解释说,杭州大剧院性质不同一般剧院,政府财政会给予支持。但小剧场这样的设施很难获得财政拨款。而且国外众多的小剧场也不是政府扶持建造和运营的。一般是企业家、基金会和发了财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对艺术有兴趣所以会提供资金无偿支持小剧场兴建和运作。
杭州大剧院有一个4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变剧场)。整个多功能厅的舞台和观众席都可以移动。舞台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东南西北任何一个角落。观众座椅要用时翻起地板就可以,不用时就在地底,不占地方,是李小华心目中最理想的小剧场场地。李小华说,几年内钱江新城就会盖起83幢写字楼,周边白领不会少。以后杭州大剧院的多功能厅肯定会成为看话剧的时尚地区。
成熟文化市场需要持久培育
王晓斌说,从长远来看,现在只是杭州文化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通过几年的运作,杭州市场将会逐渐成熟。
“都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文化的积累,文化产业的培育也一样,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着杭州:杭州本地音乐院团队伍不多,无法形成演出基础;杭州不像北京、上海那样,有很多驻外办事处,有欣赏高水平演出的观众,观众的绝对数较小,如杭州跟上海的观众比是1∶10。杭州人不愿自己买来看,还没有把购票看演出当成一种“自觉性行为”。
因此,杭州要像北京、上海那样,形成能消化多场高水平商演汇集的演出市场,还需时日。
在杭州,更多的人仍是“掐着点”去看演出。28日晚7时10分,在演出只剩下5分钟时,杭州大剧院依然有观众稀稀落落地进场。而在北京,人们看演出一般要提前一两个小时,演出开始前他们会坐在休息厅里喝茶喝咖啡,大家一起聊音乐,“就是个音乐沙龙。”
但是,杭州市文化局艺术处副处长陆小龙仍然对杭州大剧院未来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陆小龙认为,杭州大剧院有潜力。基础设施全国领先,加上七艺节演出氛围的推动,省院团进一步创作,两三年内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