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防“风”别放松
【本报讯 】据北京青年报12月7日报道,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溢血、脑梗塞等原因引起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风”已成了亚洲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号杀手,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死于中风。而我国每年都有270万左右的人中风,其中170多万死于中风,且这两个数据都在逐年增加。我国存活下来的中风病人中,约有60%-8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这段时间,随着冷空气的不断入侵,医院里的中风病人也有所增加,几乎占到急诊量的两成。
12月和1月中风高发
据统计资料,往年70%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病在12月份和1月份。中风是对脑血管意外的统称。由于发病急,来势猛,难以预测,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因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而80%以上发生在冬季,故医学专家又称之为“中老年人冬季的流行病”。
医疗气象学研究认为,冬季天气转寒,气温、气流等气象要素变化剧烈,而冷空气又不断入侵,人体受冻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升高,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又因为中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应激性和抵抗力降低,所以极易在冬季发生中风。
中年人“三高”应警惕
脑溢血、脑梗塞等是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患者也比较容易中风。这些疾病会导致动脉管腔内膜病变和狭窄,当温度变化较大时,这些患者很容易出现中风的症状。如今,50岁以上的人中,90%以上患有高血压,而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也非常高。
中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约72%的首次中风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但这一数据也在发生着变化,中风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由于现在的中年人,尤其是男性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工作应酬不断,烟酒不离身,加上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导致他们成了患高血压的主要群体,因此中风在他们当中暴发的几率非常高,应该引起重视。
日常生活要更加当心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最忌忽冷忽热,骤冷时极易导致中风突发。不少老年人中风都是半夜从温暖的被窝中起来去厕所时发生的。除了半夜起床如厕,寒冷天从空调房间外出突然受寒也容易出事。由于老年人对环境温度变化的耐受性明显降低,当遇到冷空气刺激时,血液循环会加快以抵御寒冷,引起血压明显升高。
临床研究表明,每当寒潮来临之时,便是脑溢血多发之日。所以,冬天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最好不要在寒冷中受冻,要注意保暖。天气寒冷时不宜早起锻炼身体,更不宜吹寒风,因为那样容易使血压明显升高,引起中风。
中风发作早期有信号
中风发病急骤,难以预测,但发病前会出现一些早期信号。如果能了解这些信号,积极防治,会大大减少危害性,甚至不发病。
因此,一旦出现如下征兆应引起高度警惕,并马上送医院诊治。突然眩晕或头痛加剧;视物不清或失明;突然出现舌根发硬或失语;突然一侧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便;精神疲乏,频打哈欠,或恶心、欲吐;“性格”突变,智力减退,缺乏正常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无原因的嗜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