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区江滨医院康复科,你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做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汗流满面;为了一步跨出的成功而激动地落下眼泪……这些人大多由于疾病等原因而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为了寻找失去的行动自由,他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刻苦努力地训练着。
故事一:“我以前是坐着轮椅来”今年9月份出院的王先生明年3月就满41岁了,他笑着告诉记者,他这次到医院是来复查的,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现在能恢复得这么好。王先生是河池人,去年4月在执行公务时,被一名拒交养路费的班车司机用锤子猛击头部,导致头部受重伤。王先生受袭后当即昏迷,脑浆流了出来。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看到班车司机行凶时马上拨打了110报警,110接到报警后,将行凶司机抓获。
王先生陷入昏迷后经过抢救,于去年10月份转入江滨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医院康复病区副主任阳初玉说,王先生入院时已脱离了生命危险,生命体征平稳,虽神智清楚,但精神状态不好,很沮丧,也不乐观。说话也不流利,与人交流存在障碍,需要两个人扶住他才站得稳,他的记忆力也非常差,医生中午到病房查房的时候问他早餐吃什么,他都不记得。
“我神智清醒以后,心里都是一些非常消极的想法,感到很悲观。当时想,我下半辈子可能就这样完了,不是坐轮椅就是要人伺候,不能动也不能讲话。我怀疑自己不会好起来,对康复彻底失去了信心。”王先生回忆起刚刚进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时的情形颇为感慨地说。
王先生告诉记者,他面对这样大的一道“关”为了闯过去,付出了很多常人想不到的艰辛和努力。刚住院那段时间,王先生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来过,就像一个刚刚开始要学走路学讲话学写字的小孩子一样,他要坐在轮椅上,需要医护人员把他推来推去,看见医院里健康的人用自己的双脚自如地走来走去,有些小孩在楼底下跑来跑去,这些平常的举动都让王先生心里感到很羡慕。王先生渴望自己站起来,能和大家一样流利地讲话。这样的念头产生后,一直影响他,刺激他。
“刚开始的时候,我必须要人扶着,才能稍微地站立一下。医生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我安排了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在运动治疗室里,我每天要做45分钟的训练,就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扶着双杠,抬脚向前一步,然后又退回来,然后再抬脚向前一步,天天的训练都是重复在做同一个动作,自己也觉得很烦。不知道做这样的训练到底有什么用,但是看到别人能走能动,自己又不甘心,就一直坚持做。有时候,身边的治疗师夸奖自己,比如说我做的某个抬脚的动作很好,我心里就很高兴。在作业治疗室里,为了活动手,我要拿毛线编花篮,拿着毛线左绕右绕,刚开始的时候手不灵活,编出来的花篮很难看。慢慢地绕得越来越顺手了,手也越来越灵活,对康复才慢慢有了信心。一般健康人,看到我们做绕毛线这样的小事情也做不好,觉得这些事情很容易,但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却是很难的。”王先生说。
王先生尽量抱着乐观的态度,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天一天坚持做训练,康复的效果也一点一点在他身上显出来了,真没想到就这样一天一天康复起来了。
王先生还清醒地记得他第一次不用别人扶住就能下地走路那时候的情形:“真的很高兴,根本没有办法形容那种高兴。那时候我爱人不在我的身边,但是我在电话里告诉她的时候,她和我一样的高兴。”王先生说,他能恢复得这么好,现在日常生活都不成问题,靠的是妻子、女儿、姐姐和父母等亲人朋友对他的关心和鼓励,还有医院医护人员的护理和治疗,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要乐观、自信、坚强。
“我以前是坐着轮椅来的,现在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医院的。”王先生自信地说道。
故事二:战胜自己是康复的关键
住在南宁市的刘道林今年61岁,原是水电部队的领导,今年2月份因大面积脑梗从其他医院转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记者采访刘老时,他的老伴李阿姨一直陪在他旁边,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李阿姨欣慰地说,刘老现在已经能清楚地吐字了,能讲一些话了,就是讲话的速度有点慢。
李阿姨说,“去年8月的时候,他上午还好好的上班,中午准备睡午觉的时候,刚躺下来准备看《今日说法》,一下就不行了。当时,他就躺在床上看着我,说不出话,我不知道他是脑梗了,只觉得他不对劲,就赶紧叫人和我一起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他右手右脚都已经不能动,话也说不出来,是大面积脑梗。我当时就吓呆了,看到他躺在病床上有话说不出来,表情很痛苦的样子,我就不想活了。那个时候我饭也吃不下,人整天恍恍惚惚,晚上也睡不着,就担心他成偏瘫。我女儿女婿因为在龙滩水电站工作,不能长期陪在他身边,有时间就赶回来看他,几乎每天都打电话来询问他的病情。那时候我女儿经常在电话里说,她做梦的时候都希望她爸爸能对着电话清楚喊她的名字。”
听着老伴诉说入院时的情况时,刘老突然流下泪来。李阿姨解释说,“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那时候只要亲戚朋友一来看他,他就是哭,又说不出话,右手右脚不能动,非常痛苦。”刘老很想告诉记者他当时的感受,但因讲话不流利,只说出了“沮丧”、“绝望”这两个词。当记者问到他,当时是不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刘老含着泪点了点头。
李阿姨说,刘老现在每天都坚持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做“作业”。在作业治疗室,记者亲眼看到了这位顽强的老人,熟练地做着滚筒训练,活动肩手关节。把大木钉一个一个快速、整齐地放进钉槽里,然后再一个一个放到旁边设在高处的篮子里,然后重复做同样的训练。作业治疗室的治疗师说,刘老很主动,很配合做训练,做的动作很到位,也很熟练。其他新来的病友还需要治疗师对其动作是否到位作指导和监督,而刘老只需要稍微的提醒,靠的都是他自己的自觉。李阿姨说,刘老也是沮丧过来的,现在每天看到自己的身体都有新的好转,哪怕只是手关节能活动得更自如了一点,他都非常高兴,信心也增加了。
其实对这些偏瘫患者来说,这些动作刚开始做的时候非常难。现在刘老一般治疗的时间为每天两次,每次治疗训练的要求是45分钟,他都坚持做一个小时。他每天都按时来做训练治疗,从不拖拉,他是军人出身,能吃苦是他一大优点。他能持之以恒,靠的就是这种军人的顽强意志力。
说到现在的康复状况,刘老脸上展开了笑容。在老伴的“怂恿”下,他高高抬起他以前连动也不能动的右手,还在病房里自如地来回走了几圈,向记者展示他的“身手”。李阿姨指着放在角落里已经不用的轮椅说,“他是坐着轮椅来医院治疗的,现在你就是叫他坐轮椅他都不坐!他现在心情好多了,能走能动,也能讲得出一些话了,他现在有空就一个人在走廊走走或是到楼下去散散步,连我也不让跟着!现在大家都叫他老顽童!”运用上肢被动训练仪帮助恢复上肢的运动功能医生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行走步态专家:尽早康复重新获自由康复病区阳初玉副主任说,脑外伤、脑中风、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病人,应对康复充满信心,尽早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免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期。很多病患通过顽强的毅力和康复治疗,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功能障碍,将残存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生活能基本自理,不再需要他人的“伺候”。去年11月,武宣的黎先生因酒后骑摩托车不慎跌伤,导致严重的脑外伤,入院时意识模糊,不能下床也无法站立,仅仅住院46天就出院了,他是医院康复医学部开设后出院的第一位病人,也是恢复得最快的一位,现在已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班。阳副主任说,那些认为脑中风、脑外伤等患者一定就会瘫痪的想法,并不正确。有了病,受了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对康复失去了信心。
采 写 都市报记者 仲思东
通讯员 车为国
实习生 张松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