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彻底界定煤矿的产权,所谓的“市场煤”只能是玩弄市场的煤或者是被市场玩弄的煤。
在缺乏科学计划的前提下,电力投资也只能在“追涨杀跌”的轮回中迎来过剩的恶果。
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已完成了“能源中长期总体规划”等41个中长期专项规划的编制。而在此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更是明确地指出了节约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由此可见,在即将走过能源紧张和矛盾交错的2004年的今天,构建一个能源和谐的经济格局已是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节约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源头就在于实现能源行业内部的和谐。眼下,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即将开幕。虽然会议的时间和地点还有待最后敲定,但从国内当前的供需形势和矿难频发的状况来看,此次会议上的“煤电冲突”将更甚往年。
而煤电之争的实质就在于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之争。这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问题。在经济转型期,让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各司其职才是化解煤电冲突的可行之路。好高骛远地追求纯市场化的调节,或是调转船头回到完全计划经济的老路都是不合时宜的。
众所周知,所谓的“市场煤”与“计划电”的冲突已持续多年,煤电之争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领域中最不和谐的元素。作为一个产煤大国,煤炭消费量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一直占有超过60%的比例。
毫无疑问,化解煤电矛盾正是实现能源和谐的必经之路。先从煤炭行业的情况来看,“市场煤”的市场化程度依然严重不足。
1993年我国部分放开煤炭价格之后,煤炭的价格开始逐步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人们由此将煤炭称之为“市场煤”。其实,这种称谓是名不副实的。从连年不绝于耳的关闭“小煤窑”的运动之声中就可以清楚意识这一点。另一方面,矿难频发所折射出的行业落后状况也对“市场煤”的说法提出了严重质疑。
产权清晰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所以“市场煤”首先必须是产权清晰的,但是,频频开展的关闭“小煤窑”运动只能说明煤矿的产权是缺乏明确界定和合法保护的。近期,山西就传出温州商人的煤炭投资即将遭到清理的消息。可以想见,如果不彻底界定煤矿的产权,所谓的“市场煤”只能是玩弄市场的煤或者是被市场玩弄的煤。
由此看来,明晰煤矿产权,让市场手段来调节煤炭供需完全是必要的。这里有三个主要的理由:一是煤炭价格的管制在1993年已经取消,不需要面对电力行业那样的价格全面管制问题;二是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不需要像对外依存度高达40%的石油行业那样高度管制;三是煤炭开采主体丰富,全国有超过2万家煤矿,并且广泛地分布在各个省区,除了神华集团之外均属于地方企业。
市场经济也必须是不断追求高效率的经济。不断发生恶性矿难以及遥遥领先别国的开采死亡率清楚地表明,所谓的“市场煤”是落后且缺乏效率的。并且从1993年到现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这种效率低下的状况也未发生根本改观。
当前,煤炭行业正在进行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集团化重组。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开采本应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但这些重组行为从一开始就被置于行政操纵之手,未来的前景堪忧。
一直严重干扰煤炭市场化的电煤计划供应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在电价管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对电力行业进行补贴。收入来源可以通过相关的税收来予以补充。并不需要把电力和煤炭这两只蚱蜢都栓在一条绳上,让煤炭行业的市场化步伐被如同蜗牛爬行的电力改革所阻断。
现有的电煤供应模式无疑是把电力和煤炭各自的一本帐胡乱地合并到了一起,最后的收支和利润谁也弄不明白,从而成了不折不扣的糊涂帐,退回到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原始状态。
与“市场煤”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对应的是“计划电”的计划程度太低。从电力改革的提法出现之时起,呼吁实现电力彻底市场化的声音就一直很大。这种呼声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电力改革的方向,在不切实际的完美市场标准之下,有关部门对电力行业进行了拆分和重组。最后带来的的局面依然是矛盾交错:电价依然被严格管制,煤炭价格却不断攀升;电力市场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实验就已经举步维艰,全面市场化的电力交易遥遥无期;厂网分离之后,双方矛盾剧增,电网建设资金的缺口也无法填补。
电力行业计划程度不足的另一个风险就是电力建设投资的“追涨杀跌”。当前的电力投资热潮是在电荒的情况下发生的,当这些项目在3年左右时间内建成以后,电力需求很可能已经高度饱和,届时,这些严重依赖银行信贷的发电项目就会陷入经营困难,进而给银行系统带来新的坏帐。而按照电力行业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进行建设才是合理的。
在承认电价管制和发电资产高度垄断的前提下,实施对电力行业的科学计划才是务实有效的方法。计划必须以科学调研为前提,现行的计划体制却几乎丢掉了这一块。简单的例证是,美国的能源部有超过4000人的队伍。而我国发改委能源局只有30人行政编制。缺乏有效的调研却要不断地做出计划和进行各种投资项目审批,这种状况也否定了“计划电”的提法。现在的电力行业至多可以成为“管制电”。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