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瞭望周刊记者 徐金鹏 刘 菁
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速度”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势,90年代的“浦东高度”显现了中国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更广视野上加快改革开放的魄力。今天,“江西步伐”展现的自强奋进,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景将因中部崛起而更显壮美。
从2001年底江西提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到2004年中央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地区日渐呈现出与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相互促进的发展热潮。作为对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有所贡献的江西,近年来在实现崛起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正一步步朝着既定目标奋进,这些探索和成就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缩影。
井冈山精神:崛起力量之源
2001年4月,孟建柱从上海市委副书记职位调任江西省委书记。从大上海来到革命老区江西,孟建柱不光看到这里的经济欠发达,更看到这里优势机遇并存且蓄势待发。为使江西积蓄多年的力量最大限度迸发,孟建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舞动井冈山精神大旗,焕发江西人心中快发展、大发展的强烈愿望。在他看来,井冈山精神既是当年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法宝,也是江西快速崛起的力量之源。
2001年8月3日,一场夏雨后的井冈山更显巍峨坚毅,游人如织,穿行于满山苍翠中。这一天的井冈山,一切景象看上去与往常相似。然而,一场特殊的“赶考”正在此进行。新世纪初的第一次江西省委全会、中共江西省委第十届十三次全会在这里召开。到“中国革命摇篮”召开省委全会在江西历史上尚属首次。如此非同寻常的安排,蕴含着新任省委书记孟建柱的深谋远虑:向中国革命圣地、向江西人民交一份谋划新世纪发展的考卷。
翻开二十世纪下半页的史册,江西多与“经济欠发达”、“老区”等字眼相连。“九五”期间江西保持了9.3%的经济增速,但与周边省市的差距还在拉大。2000年,江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全国第25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列第27位,居处全国经济发展的“盆底”。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江西人一度在“不东不西”的区位自卑中彷徨,感叹老区一再错失机遇。
上任仅仅两个多月,孟建柱走遍了江西11个地市。在最后一站,这位新任省委书记第一次畅谈自己的“江西印象”——“江西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和希望的好地方!”调研中他感受最深的是“江西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山川秀丽、资源丰富,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是的,加快发展的愿望从来没有在江西人心海中平息。对于此时的江西,首先需要的是振奋精神。孟建柱希望找到一个最能振奋江西的精神法宝。他抓住了它——井冈山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留给江西的宝贵财富。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考察江西时,赋予了井冈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孟建柱深知,思想准备是先导,加快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来破题,江西的大发展必须依靠“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2001年5月10日,近4000名江西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分别在11个市听取了时任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关于大连改革开放的经验报告。以此为标志,江西拉开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学习教育活动序幕。江西省委在当年的文件中这样写道:“活动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经验,走加快江西发展的新路。”井冈山精神从此被定位为江西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动力保障。也正基于此,3个月后江西省委在井冈山召开了文前所说的那次全会。从2001年起,江西连续3年每年展开一次全省性的主题教育活动,这是连续不断地为加快改革发展而解放思想进行的“热身”。
江西人认为新书记的这篇“虚实结合”的文章做得漂亮。经过思想准备的先导,井冈山精神化作了一股吹向全国的“江西发展风”。孟建柱到任的第一年,由省委书记、省长等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队、省直各厅局长、11个设区市及部分重点国企、民企负责人参加的江西省考察团,先后到长三角、珠三角和湘鄂大地求教发展经验,考察团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堪称空前。考察团员一路问的、说的、热烈讨论的都不离“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他们俯身求教和精神焕发的身影给邻省留下深刻印象。仅这几次考察,江西就签订经济协作合同2500多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20亿元。时任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的一位领导颇有感触地说:我们感受到,江西正鼓动着一股强烈的改革开放之风、加快发展之潮。
这股强劲的发展之风,凭借着井冈山精神的力量,吹向了赣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醒了江西沉睡的生产力,催生了快速崛起的新江西。
大开放为崛起主战略
孟建柱常说:江西老区不加快发展,老百姓不尽快富起来,我们就对不起曾在这块红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在江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江西提出了新的目标:加速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江西走上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崛起大道。
2001年12月,中共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南昌召开,这是江西发展史上又一次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在此次党代会上江西响亮地提出了“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
在下基层调研以及主持全省性会议时,孟建柱常常语重心长地说:江西是块红色的土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如果不能加快发展,不能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生活更富裕,我们就对不起先烈。也正因此,孟建柱在上任初用最短的时间跑遍了江西所有99个县市区,他发现江西的经济短腿在工业化程度较低;江西是农业大省但远不是农业强省;江西的城市建设缺乏个性魅力……
差距看在眼里,但孟建柱挂在嘴边说得更多的却是江西的优势和潜力,为的是鼓劲,也为发展找准定位。在他看来,江西有着兄弟省市少有的优势:江西是唯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的省,最有条件接受沿海经济辐射,成为沿海发展的腹地;江西已发现地下矿产140多种,其中铜、钨、钽、铌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江西的水、电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约是沿海的1/3,地价相对低廉。这使得江西最有条件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良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以及沿海休闲度假的后花园”。随着全球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在孟建柱“跳出江西看江西,站在全国看江西”的思想下,江西又审时度势,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在9+2格局中积极找寻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新定位。崭新而日渐成熟的位置感让江西人用越来越宽广的视野审视自己,在摆脱“不东不西”的哀怨中找回了发展的信心。
定位准了,接下来就要进行发展战略的部署。江西的中部崛起思路,简言之就是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城市化。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江西鼓励外商参与嫁接改造国有企业,更多地投资公路、主要桥梁、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加快推进物流、金融、旅游等产业的对外开放。在推进工业化方面,确立了食品、汽车、钢铁、航空制造、有色金属、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资源、区位、低成本优势的发挥,取决于先进的体制和环境因素。省委、省政府看到了江西经济发展的体制制约,于是江西省政府从2002年起开始大力度简政放权。2002年6月23日,江西省委以决议形式提出要“学习借鉴‘浙江经验’”,因为浙江在创新体制、搞活机制中的经验正是江西加快发展所急需的,以决议形式提出学习一个省,这在江西历史上也是首次。
时隔不满3年,江西中部崛起目标的一部分业已实现:
2001年,江西人均GDP在中部六省排第六位,人均财政收入排第五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排第六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第四位,农民人均收入列第三位;
2002年,江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5%,是5年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全国第一;外商投资合同外资和实际进资增幅位居全国第一;
2003年,江西经济增速为13%,创近十年来最高,发展速度居中部六省之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第一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增幅是江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第一位;直接利用国外、境外资金第一次跃居中部六省之首,第一次进入全国前十位……
从2001年底到2004年9月,不到3年时间,江西6条高速公路通车,高速公路里程数增加1000公里,实现出省主通道和省会至各设区市都通高速公路。而在上世纪末江西高速公路还只有421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是“江西崛起速度”的显著标志之一。
今天的江西正逐渐成为中部地区新的投资热点。1984年至2003年的20年间,江西实际引进外资不到40亿美元,而仅2003年一年就超过16亿美元,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水平的4倍。2000年至2003年,江西实际引进省外资金额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分别达到87亿元、182亿元、426亿元、700亿元。
外商外资之所以大量进入,和谐的社会环境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孟建柱告诫各级干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治安环境是加快发展的第一环境,稳定也是生产力。要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稳定。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确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已成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助推器。2004年前9个月,江西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治安灾害事故同比下降十个百分点以上。
成就已经创造,崛起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孟建柱对江西干部发出了力戒盲目骄傲的警醒:今天的成绩是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取得的,江西经济发展仍有差距。一味与自己纵向比,自我陶醉会变成井底之蛙;不断与周围横向比,放眼世界才可成为时代骄子。
在可持续发展中崛起
孟建柱较早地阐述了江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这是他和省委班子执政理念中鲜明的特点。他所表述的科学发展观,从招商引资“三不”原则,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上升到“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展示了对“发展”的远见卓识。
2003年3月5日上午9时,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10时50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直接从人民大会堂来到新华网直播间。头一天,新华网已在醒目位置发布预告: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5日做客新华网访谈江西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网民,孟建柱言谈掷地有声:“江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这是孟建柱首次通过媒体表达江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其实,早在孟建柱到任江西之初就充分强调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观。上任不久后的孟建柱在与沪浙等省市领导座谈时由衷地赞叹:江西多好啊,山是绿的、水是清的。的确,江西的生态优势独一无二:森林覆盖率约达到60%,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早在2001年5月,上任才1个多月,他就在一次会议上坚决提出了江西招商引资的“三不”原则:坚决不准引进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准引进危害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项目;坚决不准引进涉及黄、赌、黑的项目。此后,无论走到哪个县市,无论参加哪次全省性领导干部会议,他都要反复强调这三句话。
2002年、2003年,江西各项经济指标一次次刷新。孟建柱冷静地审视这一切,他清醒地意识到,江西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正是为了再次表述江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孟建柱毫不含糊地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响亮口号。基层一些搞园区开发的人私下里嘀咕:这会不会影响发展速度?听到这些,孟建柱在多种场合告诫说:“发展经济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千万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考核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应该把是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这几年江西省在审批园区工业建设项目时,否决有损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大型项目59个,制止70余家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入园,拒绝此类外来资金10多亿元。环保部门称,2003年江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79.28,等级为优,在全国排名第八。
在孟建柱的执政理念中,可持续发展只是其中一部分。身处传统农业大省和工业新兴省份,他始终强调城乡、工农统筹协调发展。全国一盘棋,这种统筹发展观从今年江西的粮食生产中可窥见一斑。
2004年4月6日上午,春光明媚,被誉为“江南产粮第一乡”的南昌县蒋巷镇呈现一派春耕春播的繁忙热闹景象。忙碌于田间的老表们一时没发现,省委书记孟建柱不知何时已站在了田垄边,找他们了解春播的情况。这天,孟建柱不仅实地考察了春播生产现场,还与来自南昌各县区的10多位种粮大户促膝交谈,听种粮大户谈他们的粮食生产计划、道他们的生产困难,现场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为他们排除种粮隐忧。
此时的大背景是,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下降、粮食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孟建柱果断提出了“山上建绿色银行(造林)、山下建优质粮仓(种粮)”的决策,明确了抓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不动摇的决心。在2004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江西省定下目标:今年江西必须实现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目标。也是在今年,根据中央的精神,江西执行了更高含金量的政策:40%的粮食风险基金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对税改后农民每亩平均税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元的,一律降至64元以下;连续5年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的农业税税率。江西还是全国提前将粮食直补金发放到位的省份。
在孟建柱看来,坚定不移地抓粮食生产,既是江西农民增收的需要,又是确保中国粮食战略安全大局的需要。年关将至,三个增长10%的目标不仅已经实现,而且全部达到了增长20%的水平,其中早稻增产总量占全国早稻产区的三分之一。江西再次在粮食问题上为全国做出了贡献。
“等到几十年以后再回头来看,江西的工业化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富裕了,而这片红色的大地仍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有序利用,看到这一切我们会感到多么地兴高采烈!”这是孟建柱期许的未来,这是4000万江西人民期许的未来,这是子孙后代期许的未来。□
(欢迎订阅《瞭望》新闻周刊,邮发代号2—512,订阅价3.80元/期,全年197.60元。)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