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急寻
亲爱的战友你们在哪里
时隔三十多年,鲍喜顺想回来,回到他的第二故乡,回来看看魂牵梦绕的沈阳的一街一路,回来见见思念日深的曾一起打拼的教练和战友。
进入《百姓论坛》发表评论
为了帮助鲍喜顺实现愿望,本报和红山晚报联合从今日起推出“圆世界第一巨人沈阳寻‘亲’梦”特别策划,计划下周鲍喜顺将来沈阳,此后举行战友见面会、沈阳故地游、免费体检等一系列活动。
在此之前,让我们共同帮助鲍喜顺寻找:
他们是曾经于1971年-1973年间在沈阳军区军体大队打过篮球的喜顺的战友,还包括周教练、邹教练、冷教练、任教练等教练们。
如果您就是其中一员,或者您知道他们的消息,那么请您马上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24-96006,我们将24小时听候您的好消息。
阅读指引
2.38米的他是目前已知自然生长、不是“巨人症”患者的世界第一巨人。
他现在的最大心愿就是回他的第二故乡沈阳看一看。
他就是赤峰人鲍喜顺(蒙古族),绰号“中国一号牧民”,成吉思汗的后人。在NBA出尽风头的姚明身高是2.26米,和喜顺相比,矮了12厘米的他确实只能算是“小巨人”了。今年54岁的喜顺当年也是打篮球的,33年前,他就在沈阳打球,他说他只要伸出手就能摸到篮筐。1973年他离开生活了两年多的沈阳军区军体大队,回到了他在赤峰的老家,在草原深处生活的三十多年里,因自己太高而自卑的喜顺从没走出过草原。
在今年他被一个私营企业家请出草原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还是辽宁人,他还不知道赤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划归了内蒙古自治区。这次走出来让喜顺增加了自信,因为“大个子”为他带来了吃饱饭的工作机会。
几天前,喜顺对赤峰市《红山晚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强烈愿望:能回沈阳看一看,看一看魂牵梦绕的沈阳城,看一看三十多年未见的教练和战友们。
为了帮助喜顺达成这个心愿,本报决定与红山晚报联手,推出“圆世界第一巨人沈阳寻‘亲’梦”行动,寻找三十多年前喜顺在沈阳军区军体大队打球时的教练和战友……
“高”人印象
站在喜顺面前,1.82米的记者平视只能看到腰,伸手都够不到他的头;记者穿的42码鞋跟喜顺脚上的家做布鞋一比,就跟童鞋似的;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但话却很少;只有父亲、侄子和他的家,喜顺觉得很完整
在与喜顺见面之前,2.38米还只是个抽象数字,就像一般的门高两米,一般的房间举架2.6米一样。来到喜顺在赤峰的暂时的家,进门先看到的是一双棉布棉鞋,像小船一样,仰头看时,他就那么站着,头顶着屋顶,所有人只能仰视他,让人感到不可名状的压力,就像是面对一座山。
在喜顺面前,一切似乎都变小了。他的手真的就像大蒲扇,暴露的青筋就像扇骨,和他不是握手,而是手被攥在他手里,眼光平视处是他的腰。他坐到床上,和站着的记者差不多一样高,记者在床边高悬的镜子前踮着脚也只能照出半个脸。
“喝水、吸烟”,他的声音很沉,“拿”这个动词绝对不适合他,茶杯、烟、打火机,他都是“抓”。喜顺的话不多,一直在吸烟,一支烟夹在他指间就只能露出一半,他的目光很柔和,静静地听,微微地笑,但是很少回答。他的床是加长的,长度是2.6米,被子是两条棉被缝在一起的,长度够了,宽度却不够。他动一动,床就吱咯吱咯地响,这么一张大床,已经被他弄塌过一回了。一次,他坐在床边吃饭,然后,床板就断了,他整个人掉到了床里。于是,他现在的床板不仅加长了也加厚了。
喜顺的普通话发音很标准,就是话少,不过他话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问他的很多话,他听不懂。听的时候,他很认真,一动也不动。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皱纹就像刀刻的一样,他的脸很长,棱角分明,面无表情时,就像是一块沉默的花岗岩,透着一股子冷峻。不回答的时候,他就倒水或是递烟,2.6米的床他坐在床头,记者坐在床尾,他一伸手就把茶杯或是烟递到了记者嘴边,然后是歉意的笑。
今年9月,喜顺才在三十多年后再次走出草原。他说自己一开始不愿意出来,他的家人也反对。虽然他的语言表达很简短,但是能听出他的意思,就是因为他2.38米的身高使他觉得自己与平常人不一样,他自卑,他怕别人像看动物似的看他。邀请他出草原的那位私营企业家甚至被喜顺的亲属围攻过。后来,他自己想明白了,出来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他说城里比草原好,因为可以吃饱。他现在一天能吃二三斤粮食,但在家里,他一顿只吃一小碗,饥饿状态已经成为了习惯。
喜顺现在还是单身,以前有很多人给他介绍过对象,但是他说讨老婆是负担,他连自己都养不起,怎么养老婆。他说一个人挺好,没有负担,在家,他和94岁的老父亲睡,侄儿就是他的儿子,他说他的家已经很完整了。
巨人回家
一个月没见到父亲的喜顺带着记者回家了,家里杀了羊羔待客;贫穷的家里藏着非常贵重的酒具,原来喜顺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聊着聊着,喜顺突然提出想回家看看,马上就回,他的家在离赤峰100多公里外的科尔沁草原深处,他说离开家已经一个月了,他怕老父亲想他。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从兜里拿出了一个手机,很小巧时髦的一款手机,只是他拿在手里更像是个玩具。
他在拨号,看上去,他的一根手指可以同时按下七八个键,习惯用手机的人都是用大拇指拨号,可是喜顺用的是食指,不是指尖,而是用指甲去按键。他用蒙古语讲话的时候,声音很洪亮,手也开始舞动起来。放下电话,他说,他让家里杀了一只羊羔,大家赶紧去他家吃。
看着他从楼洞走出来,一直弯着腰,看到相机在闪,他想直直腰,结果一下子撞到了雨搭上,他摸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了。轿车他坐不了,就算他的脑袋可以一直顶着车顶,但是无论如何放不下他的腿。他得坐在面包车的最后一排,虽然上身还是无法挺直,但是腿可以伸直,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他就一直趴在前排的椅子上。
“请进,请进。”他家的门框不高,但是他说从来没有撞过头。到了家,盘腿往炕上一坐,他的话也多起来,只是说的都是蒙古语,他的几个妹妹、妹夫、侄儿都来了。看到喜顺睡的地方,很简单,就是在炕边上加了个板凳,让他睡觉的时候搭个腿,他以前的被子和普通人的也一样,因为家里实在给他做不起大的被子,那个被子只能盖到他膝盖。
在喜顺的指挥下,一会儿一桌子菜就摆了上来,想不到的是,吃饭的时候多出了很多正规的礼节,而且在这个不富裕的家里有非常贵重的酒器。这才想到喜顺姓鲍,在蒙古族里,只有成吉思汗的后人姓鲍,一问,果然,喜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草原上的“黄金家族”。喜顺笑了,两根大手指拎起小酒杯一饮而尽,蒲扇般的大手在空中挥了挥,说没什么,但看得出他的自豪。
喜顺的朋友听说喜顺回来了,马上骑着摩托车赶来看他,他俩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他说别看喜顺从小就比别人长得高大得多,但是他从来不欺负人,遇到河涨水,他会把别的小朋友都背过河去。喜顺以前是个好劳力,什么样的活都干得来,而且浑身都是力气,一个能顶几个人用。别人的工具都放在杂间里,喜顺的工具却放在自家的房顶上,出去干活时,伸手就拿下来了。喜顺用的工具也特别的长,有一回他的耙子把儿坏了,换的耙子把儿居然是棵小树。以前的房子都是草顶的,每年都要往上面续草,那时一定找喜顺,因为他连梯子都省了,一铲一甩手就把草都扬房顶上去了。但是喜顺和别的牧民不一样的就是十多岁以后就没骑过马,说着说着,他笑了,说别人骑的马是四条腿,喜顺上去的话,那马看起来就是六条腿了。
能人喜顺
三十多年后第一次走出草原就来到呼和浩特,坐飞机时喜顺跟第一排乘客换了个座位,过后才知道那是赤峰市的“一把手”;体检结果表明他的大个子是自然生长,不是巨人症,喜顺一下子自信起来,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去逛街了,也敢于利用身高优势谋生了
喜顺的朋友非常赞成喜顺离开草原,理由很简单,因为喜顺的家里太穷。他说喜顺是个能人,早出去就早有出息。
喜顺三十多年后第一次离开草原就到了呼和浩特,穿上人生第一套成衣,也是第一件新衣,那一套灰色的套装居然用了5米的布料,而且剪裁都是在地上完成的,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桌子。喜顺现在每天都穿着这件衣服,这是他唯一的一套好衣服。他以前的衣服都是侄儿媳妇给他做,用的都是七拼八凑的布料,一件衣服就能有好几种颜色,喜顺说那些衣服不能在外面穿,就是他的袜子都是用衬裤腿改的。本来喜顺还曾定做过一双皮鞋,可惜有些小,喜顺只好还穿着侄儿媳妇做的棉布鞋了。
那次去呼和浩特体检也是喜顺第一次坐飞机,给他进行安检的时候,机场工作人员是站在凳子上完成的,而且一下子在他兜里翻出5个打火机,正好一个兜一个,喜顺说那样方便,不怕吸烟的时候找不到火。飞机的座位空间对喜顺而言还是太小,于是他就跑到了第一排,要求坐在那里的乘客跟他换座位,那位乘客也很关照他,当时喜顺不知道,那位与他换座位的乘客竟然是赤峰市的“一把手”。喜顺憨憨地笑了,解释说,“我家里也没有电视,哪儿知道他是父母官啊。”
到医院检查的时候,岔头儿就更多了,首先是量身高,医院的仪器只能到喜顺的下巴,没办法,只好用皮尺,可是皮尺也不够长,只能分两次量完了喜顺的身高。喜顺的脚脖子有点毛病,想检查一下,可是精密仪器实在是小,放不下喜顺的大脚,只能硬往机器里面塞,把喜顺弄得挺疼。
这次体检对喜顺而言,最大收获就是他知道自己完全是自然生长,不是得了“巨人症”等病症。喜顺说他以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主要是总觉得自己长这么高是因为有病,“知道我一切正常的时候,差点跳起来。”不过喜顺没跳,因为他一跳,脑袋一定会撞到房顶。
得知自己一切正常后,喜顺才同意上街,这是他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上街,以前,他连乡里的大集都没赶过。结果只走了一会儿,就走不了了,因为他的前前后后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喜顺说他听到很多人议论,是不是他踩着高跷上街。居然还有人过来摸他的腿,结果那人自己吓了一跳,跑出老远后喊“是真腿,是真腿”。喜顺说自己现在也很想逛逛商店,他不再觉得人们围观是歧视他,他说他不再自卑,身高是他的优势,至少可以让他吃饱饭。
故人难忘
在沈阳打球那两年,是喜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因此从没忘记过沈阳;他多想回沈阳看一看,见一见当年的教练和战友,好好聊聊天儿
谈到对沈阳的印象,喜顺的回答很简单,那两年是他这辈子唯一能吃饱饭的日子,也是他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他已经说不太清楚沈阳有几个区,也说不出太多沈阳的地名,但是他说,他从来没有忘记过沈阳。
33年前,喜顺来沈阳是为了看病,那时候他的腿总疼。结果到了沈阳后,被沈阳军区军体大队看上了,免费给他治病,又留下他打篮球。但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喜顺在场上根本跑不动。那时他还不会说普通话,既说不清又听不懂,呆了2年多他实在耐不住寂寞就跑回了家。采访到这里,记者第一次听到他叹气,他说自己那时能再坚持坚持就好了。
喜顺说除了家人就属队里的教练和队友对他好了。三十多年了,一直在草原深处的他想都没想过能和他们重逢,但是现在他出来了,也知道了媒体的力量,希望能有机会圆自己这个梦,与教练队友们重逢。他说已经记不得他们的样子,但是记得他的教练们的姓,周教练、邹教练、冷教练、任教练。“我想当面向几位教练说声谢谢,好好和战友们聊聊天”,他又把记者的手攥在了自己的手里,“你们能帮我找到吧?”
本报记者 李振村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