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吉林”首位候选人——王树明
人物档案:王树明,51岁
职业:中国网通集团吉林省通信公司长春市分公司南广场线路维护站工程师
全国自强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
感动细节:为了查清电话串有广播声的原因,王树明在冰雪路面上摇着轮椅走访了几十家用户,因为坐轮椅时间太长,腿和脚严重浮肿,原来的鞋子都穿不上了。
“嘎吱,嘎吱……”8点不到,南京大街20号的红楼里就响起了这样的声音。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王树明上班了。从家到办公室大概有20米,轮椅摇上15圈就能到。为了方便王树明,单位特意把办公楼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分给王树明当家。22年,王树明就是这么来来回回,在从宿舍到机房的有限空间,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一扇窗。
1973年,王树明分配到长春市通信分公司做技术员工作。1982年秋天,在回到遭受了水灾的家乡安图县时,因山墙突然倒塌,王树明被砸成了“高位截瘫”,那一年他才29岁。
出院后,王树明躺在床上什么事都要靠别人照顾。即便如此,在身体稍好些后,他还是在众人的不理解中,毅然地向公司请求回去上班。重新上班后,维护机房通信设备对于王树明来说是难上加难,就如捡地上的螺丝,这在健全人只是举手之劳,但王树明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他需要先稳住轮椅,将胳膊伸到轮椅下面去摸索着寻找,有时找到一颗螺丝要用上十几分钟。2.2米高的机架出现故障,别人踮起脚尖就可以更换机盘,而王树明只能把身体先挪到轮椅扶手上,坐稳后再伸手去够机盘,如果重心偏移,掌握不好平衡,就会人仰椅翻。当时,王树明的腰部还固定着钢板,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用户家的电话坏了常常找不到地方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树明自费办起了“电话机维修站”,干起了义务修理电话的活儿。为了给用户修电话,王树明把自家惟一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的变压器卸下来,装到了电话里。为了查清电话串有广播声的原因,王树明冒着严寒摇着轮椅在冰雪路面走访了几十家用户,查看了十几公里长的线路,因为坐轮椅时间太长,腿和脚都严重浮肿了,原来的鞋子都穿不上。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王树明一天也没有放下手里的工具。
就这样,20多年来,王树明义务修理电话7万多部,电器4000多台,按市场价每部10元来计算,也能有百八十万的收入。同时,王树明利用专长研究技术,创出成果,为企业创造了4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而在王树明10平方米的家里,记者看到的都是几件早已过时的家电。“他就像个老黄牛一样,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在工作上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残疾人,别人能做的,他一样也去做。”同事提起王树明,无不敬佩地说。
2003年9月7日,王树明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出席了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并受到胡锦涛同志亲切接见。那一天,王树明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
本报记者 刘丹
王树明正在为客户免费修理电话 本报记者 季啸山 摄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