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与往年不同,各省一二把手无一参会,清一色的地方发改委主任。“对电力项目要进行清理的问题,在会上都吵疯了。”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张应伟在参加完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后向记者描述道。
2005年,国家发改委将联合国家电监会以及其他部门彻底清理电力项目的消息在近两周迅速传播:先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12月1日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电设备中心主办的论坛上透露,国务院32号文件,即《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已经出台;紧接着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在投资体制改革与能源投资结构调整研讨会上,表达他对违规电力项目的“担心”;本月8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向参会的全国发改委代表下达了《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的意见》;到9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正式向外通报,依法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在建和拟建电站,要严肃查处。
国务院在32号文里明确敲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电力集团公司要在2004年12月31日之前,将清理情况和处理意见报国务院并抄送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
这一连串的举动传递出的政策信号势如破竹,很多地方官员对此颇有微词。
张应伟说:“近两年各地投资的电力项目规模太大,如不及时清理必将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是事实。但是,不能因为项目没通过发改委审批就要清理,而不去考虑地方对这个电力项目是不是有资源依托、是不是有市场需要、有没有经济效益。”
江西省经贸委主任虞中一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江西2003年得到一个审批项目,今年我们又开工一个项目,是5000万千瓦的规模,但远远不够江西的使用。现在之所以一下子冒出很多没有经过审批的项目,实际是这些年长期积累的过程。因为每个地方都等着电用,而审批手续非常繁琐,时间又长,根本等不及。”
张应伟向记者提出了一些规划性的看法。“我们的电力发展要讲几个原则,一是要把握电力与经济的弹性系数关系。像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电力增长就要提升1.1%~1.2%个支撑点。第二要考虑中国的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比如说,北京不产煤就不能上电工厂,环境也不允许。内蒙可以生产,西输东送。贵州与广州也是这个道理,我们送往广州的电每度0.26元,全国最低,比它自己生产肯定要便宜。我认为电力产业不能大上,也不能是大砍。”
“现在的核准制实际还是一种审批制。应该分清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扶持西部的大上以后,才能把不具备发电条件的中部和东部电产从市场中退出来。但是,今年又批了沿海地区几个大电厂。实际上他们的用煤主要靠进口,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清理电力项目要处理好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尤其还要考虑地方经济的稳定性,去年和今年地方官员为解决长期电荒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现在又与发改委的宏观调控发生了矛盾。”
据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2485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总容量的32.4%,年发电量800亿千瓦时,为全国水电发电总量的36.2%。这些小水电站主要由私人投资,民间资本投入约124.2亿元。
发改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的意见》中说,今年各类电站开工规模高达1.5亿千瓦,当前全国在建电站规模已达2.8亿千瓦,几乎是批准开工的两倍。其中,未完成或履行任何国家核准手续而擅自开工建设的电站项目规模高达1.2亿千瓦。按5000元/千瓦算,今年开工的电厂若全部建成投产,总投入为9000亿元,违规投资总额6000亿元。若按项目需持有30%本金算,则银行贷款为4200亿元。如果这些项目马上叫停,这4200亿元的银行贷款从何着落?
学者袁钢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作了通盘分析:宏观调控没有错,因为要调整整个布局;地方上项目也没错,因为要用电。导致这对矛盾的最大原因是:发改委是按调整个量的办法来调整总量,什么短缺就控制什么。我国的电力产业近两三年总的缺口在3000多万千瓦,按照市场供需关系,应该放开电力市场,让大家都去投资消除这个短缺才对。但去年发改委没有采取积极措施,造成今年电力的更加短缺。他们的意图是,决不能用加快电力生产的办法来缓解电力短缺的矛盾,支持投资的快速增长。所以,市场投资主体与电力短缺处于“鸡生蛋、蛋生鸡”的状态。
记者获悉,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总公司将配合有关部门进入调查其他电站序列。13日晚记者拨通了该总公司能源业务部主任黄蜂的电话,他说,“我们还没接到通知,现在要等各省市先把自己的事说清楚,然后才轮到联合审查。”记者问,距调查还有几天的时间,各地不规范的项目会不会“做手脚”。黄蜂说:“审批权在国家,他们一般做不了手脚。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开工较早的‘偷跑’项目可以补办一个手续。其他的完全不可能。” 徐奎松 本报记者发自北京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