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翻新的“政绩工程”,早已听得我们的耳朵里长起了老茧。不过,为宣传政绩,劳民伤财、大言不惭地在媒体上公开打广告,为部门政绩和领导功绩自吹自擂式地歌功颂德,倒还是稀奇,不由得不让人对时下一些机关的“厚脸皮”刮目相看了。
江苏省各界近日开始对82个省级机关厅局级单位和部分中央部门管理单位进行作风评议。由于排名靠后的单位将被责令限期整改,一些机关单位为在媒体刊登“政绩广告”“排起了队”,一家单位甚至“高价买下了报纸头版的版面”。(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为了应付社会各界开展的作风评议,一些省级机关以做广告的形式搞自我宣传,这个想法蛮有创意的。的确,既然要让群众评议,总得让评议者事先知道咱这一年里究竟为纳税人干了哪里值得称道的事情吧。不过,“政绩广告”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价格不菲的广告费用由谁支付,是打广告机关的公务员集资,凑份子自费去媒体宣传自己呢,还是领导大笔一挥报销了事,最终还是由包括评议者在内的每个纳税人分摊?显然不会是第一种情况。二是“政绩广告”广而告之的对象到底是谁。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是不会为评议机关作风而自费零买省级党报的,这样一来,花不少钱做广告与其是说笼络民心,不如说是贿赂上级,让上级知道咱这个部门的成绩如何骄人,因为上级领导是党报的忠实读者嘛。
其实,刊登“政绩广告”的事主在决定打广告之前,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使巨额的广告费付之东流,要命的是“政绩广告”反而导致负面效应,把自己原本扎实的成绩也给湮没了。这是因为,“政绩广告”和民心向背之间,存在一个函数关系:“政绩广告”做的越多,民心向背越趋于糟糕。也就是说,“政绩广告”和民心向背之间呈反比关系。同时,机关实质性的政绩,和民心向背则呈正比,即实实在在的政绩越多,就越是能赢得民心。
这个函数,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政府机关的官员知道政绩和民心之间有个函数关系不要紧,只要他们懂得对纳税人负责,恪尽职守为纳税人办事,就无时无刻不在应用着这个函数,老百姓就会从内心里切切实实感受到政绩究竟是寒还是暖。他们内心里的一杆“看不见的称”,随时都可以称量出一个机关、一个部门政绩的轻重。换言之,这些部门犯不着煞费苦心去讨好哪个人,评议者的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就像品酒师一样,早已胸中有数。相反,假如一个部门原本做的事情在老百姓中间的口碑还可以,但是,一则“政绩广告”,很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情绪,因为“政绩广告”就是变相的政绩工程,并且是更加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为获得好评、为本部门不受批评、部门领导不受处分“花钱”买口碑,任何一个看了“政绩广告”的人都会犯嘀咕:倘若他们做得好,还用这么赤裸裸地自我表扬吗?
“政绩广告”这种做法本身背离了民心。所以,如果评选年度最糟糕的广告创意的话,“政绩广告”榜上有名,应该问题不大。(刘海明)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