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孙凯:做不要被具体工作量压着的记者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20日16:41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孙凯:做不要被具体工作量压着的记者
孙凯
 

  主持人张志安: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参加传媒人物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孙凯先生作为这一次访谈的嘉宾。我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志安。很高兴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同网友以及孙总来交流。孙总,请您首先介绍一下《瞭望东方周刊》大致的情况。

  孙凯:《瞭望东方周刊》是新华社2003年11月18日创办的一本时政类的新闻周刊,到现在刚刚满一年多。从更方面的反响来看,说好的比较多,在国内外反响都比较大,可以肯定的说《瞭望东方周刊》这个品牌已经确立起来。当时创办这么一本周刊,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探索一条主流新闻市场化传播的道路。20多年前新华社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本新闻周刊《瞭望》,现在20多年过去了,仍然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在2003年创办《瞭望东方周刊》时,定位与《瞭望》有所不同,是为在这20年里新崛起的读者群而创办的主流政经时事周刊。

  着重关注三群人

  张志安:这个主流是怎么来理解的?

  孙凯:主流意味着权威性,就是我关注的一定是社会的主流人群,要推出的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将来必定是最重要的,总的来说,它的内容,要说的话,要推出的东西是能够反映和影响主流人群的主流思维。如果把报刊细分一下,尤其期刊这一块,一部分是面向主流人群的,一部分是面向非主流人群的。面向主流人群的期刊又可细分为:有针对非主流思维的,比如时尚类的一些期刊;也有一些是要反映、影响读者内心比较深层的东西,就是能够反映和影响主流人群的主流思维。

  张志安:这个周刊的创办从新华社内部来讲,某种程度上具有和《瞭望》传统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从外部来讲定位于整个社会,其实对主流的界定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再具体化来讲,就我们现在操持了一年,主流的读者群概括成一个人,会是怎么样的人?他是有怎样特征和行为的读者?

   孙凯:我们没有具体的把它概括成一个人,我们把它概括成一群人,就是一个群体。《瞭望东方周刊》创刊那一期的社评,其实就是一个发刊词,当时是比较细的讲,一是这个群体更关心政治和宏观经济形势。在事业取得一定成功后,新主流人群需要追求更大的政治和经济抱负,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渴望了解国家和世界多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希望了解政治、政策和社会能否提供给他们保障财富、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条件。他们最想看到对国内外重大时政和经济新闻的深度报道,看到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过程、背景及解读的报道。 

  第二是更具国际化视野。新主流人群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纵队,也是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和最先受益者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弄潮儿。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较多地接受外来资讯、观念和时尚,习惯于作中外横向对比,关注世界大事,往往用全球眼光看待国内问题。

  第三是更富于理性和责任感。他们对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不会动辄指责、批判和全盘否定,拒绝煽情和愤世嫉俗,惯于在困境面前冷静思考,善于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他们对维护社会公正、保护环境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张志安:做了一年以后,我们有没有做过读者调查,有没有对读者群体做过一些了解?

  孙凯:没有很系统的这样做,但是每一期杂志都带有一张调查表,调查表比较细,整个这一期发出来的16篇主要文章篇目,还有所有的栏目以及留给读者提建议的地方,喜欢看哪几篇在上面划钩,什么理由,什么原因。每一期这样的调查表都会有大量的反馈,都会在第一时间到我们手里面。根据这些,我们对他们的喜好、取向都能够及时把握。

  最大的特色:权威性 国际性 建设性

  张志安:《瞭望东方周刊》产生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几本颇具知名度的周刊,我们当时切入的时候肯定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个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孙凯: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在权威性,国际性,建设性这三点上更加强调。当时创刊时国内有一些周刊,而且办的都还不错,但经过反复调研,我们也有我们的一些判断,一个是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相比,在这样一些国家,电视、报纸和杂志,这三大块儿,不管是社会影响力还是盈利能力都是大致相等的。在期刊里面,周刊又是皇冠上的明珠,影响力和盈利能力是最强的。而在中国,报纸、电视、期刊差异非常大,电视还是老大,报纸跟电视还有距离,期刊和报纸、电视就更有非常大的差距,不管是社会影响力还是盈利能力,这个差距也就是空间,就是可能发展起来的空间。

  另外,对于报纸,大家一致的结论是,地域色彩越浓,这样的报纸越容易成长起来。但我们判断报纸的这个定势对周刊并不适用。对周刊而言,反而是地域色彩过浓往往发展的空间就比较小。中国还有一个例外,就是周报比较兴盛。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这是中国的特色。随着将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其他国家走过的路来看,这一块市场可能会逐渐让位于周刊。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些考虑,觉得还有比较大的空间。我们看到了其他周刊的长处和特点,觉得他们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相对于这样的一些可能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周刊竞争,或者说中国整个周刊市场,严格来说还没有出来,竞争还远远没有开始。

  张志安:现在每一本杂志彰显定位时都有自己的口号,我们也记住很多其他富有个性的口号,现在你们有两句,我自己觉得这两句所指是各有不同,“也许你不关心政治,但政治却要关心你”,这个似乎是直接针对读者的宣传口号,第二个“用政治的眼光来看经济,用经济的眼光来看政治”,这更多是做新闻时候一个报道的取向和定位,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准确?

  孙凯:对,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我们的特色在政经,在时政。因为一个媒体从销售的角度来说,有不同的取向,比如说都市类的报纸,当然现在很多的都市类报纸深度和广度做得也都是很了不起的,一些地域色彩比较浓的都市类报纸,主要是卖信息,卖服务。而我们的定位决定了肯定不会走这个路,先天决定了不可能走这样的路。

  《瞭望东方周刊》肯定是要卖思想,卖观点的。政治这个词,很多年以来说的比较滥了,但实际上它的确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中国人经过这么多年,实际上要说起来还都是非常关心政治的。关心政治其实也是关心未来,因为什么样的体制,什么样的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期待,什么样的未来,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所以我们要做时政类周刊,侧重于时政的新闻周刊,肯定是要从这些角度,比较深层次的来解读很多东西。比如看起来可能是孤立的一件两件事件,或者看起来是单向的一条政策,我们要通过具体的解读或新闻载体,把它呈现给读者。

  与新华社的关系和渊源

  张志安:政治这个词语在现实生活当中会赋予更多的意义,似乎《瞭望东方周刊》能够提这样的口号多少与它创办机构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外界也特别想得到这样的真实情况,就是新华社和我们的杂志社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孙凯:它就是新华社麾下的一本杂志。就是归新华社管,它的主要领导都是新华社的干部,整个的管理制度,乃至于记者拿记者证等等,都是新华社统一来管理的。不存在说它是在多大成分上和新华社有关,它就是新华社的一本刊物,然后在经营上,采取了新的机制,创办了一个瞭望东方传媒有限公司,这个是新华社和一家大国企一起来创办的。《瞭望东方周刊》的主要干部都是新华社的员工,然后也有一部分职工是采用新的机制聘用的。新华社在国内、国际所有分社的记者,给周刊写稿子署名都是《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我看这个问题,从一个旁观的角度,能看得更清楚一点,我理解《瞭望东方周刊》从新华社得到了软的和硬的两方面的支持,硬的是本身的架构、机制都是新华社的,新华社的国际新闻团队,世界问题研究机构等等这些都是为《瞭望东方周刊》所用。再比如创办初期、《瞭望东方周刊》自己还没有形成品牌的时候,记者出去采访,尤其采访一些权威部门时,一听是新华社的刊物,这个就变得比较容易。

  软的方面也从新华社得到了很多。比如它本身的权威性,人们对它的这种信任。从内部管理上来说,《瞭望东方周刊》秉承了新华社多年营造起来的非常好的氛围、作风,我们开玩笑说:《瞭望东方周刊》真正是搞五湖四海的,因为来之前大家都不认识,新华社的管理是认真,严谨,大气,用干出来的活说话。创刊的一年多里,就有从一般记者提拔到编委这个层面的。从学习和采访作风上也是如此。

  纯粹用记者的目光来观察

  张志安:我们从新华社获得软硬两方面的支持,回顾一下这一年多来做的报道,读者普遍认为周刊这几期的关于执政一周年,关于台湾问题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你们内部怎么看一开始的这几期的重点报道?

   孙凯:我也觉得它确实还是有一些创新,在社领导要求的主流新闻市场化传播方面,还是做了一些比较有益的探索。这个现在说起来可能比较容易,但在创刊以来的实践中,具体地落实到一篇篇具体的报道,一个个具体的选题,还是很费心思的。反反复复地讨论,集中很多方面智慧,确实是考验创新能力和把握能力的。因为新华社一直讲做主流新闻,是严格的按新闻纪律办事的,是绝对不打擦边球,不撞红线,这个本身有宣传管理部门的要求,以及新华社对自己本身的要求。

  张志安:这一年我们一周做一个重点策划,一年做了将近50个,在50个封面报道的策划当中,您自己觉得印象很深,值得特别推荐的专题有哪几个?

  孙凯:作为封面文章,外界评价比较多的,新政一周年、岁末台湾,信访洪峰、井喷真相、盐城圈地黑洞、新兴医院神话等这样一些,都是当时反响比较大的。有的是由突发性新闻来引发的,但是又不像其他报刊那样能很快的反应出来,都是在时效性的限制下扬长避短,是经过消化、思考,解读出背后的很多东西。还有一块就是经过思考,经过观察,纯粹用记者的目光来观察,然后把它抽象出来的一些选题,比如亚洲左派力量重振,在一种全球视野下观察,美国、日本这样很发达、贫富差距小的国家纷纷右倾,而拉美、亚洲的很多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左翼的政党纷纷在选举中获得了非常好的表现。

  比如说韩国一个信奉共产党宣言的党,在选举中突然成为国会第三大党,它的议员来参加会议不是像一般议员坐高级轿车,而是有的打出租车,有的坐客货车,也不走议员通道,爬楼梯……这样的一些表像背后确实有很深层次的东西,最后我们把它拿出来做一些比较,做一些解读,最后得出结论,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世界可能是需要有多种探索。

  还有就是做老百姓非常关心、关注的话题,比如中国六城市的幸福感测试,当时是觉得比较软,但是出来以后反响还非常大,感兴趣的人比较多。还有北京新兴医院神话,最后引出来的动静也是比较大。还有比如谁是下一个常任理事国,发出后德国等一些国家的大使请我们的记者作客,还买我们大量的杂志。这样一些报道出来,很多的方方面面都比较关心。

  新闻选择的标准

  张志安:能够成为封面报道的题材既有像选举,执政还有信访这些重大国内和国际的时事,又有和民生比较相关的,不知道在我们编辑部内部有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具有哪些特质的报道是可以成为头版推荐最主要的专题或者是封面报道?我们根据哪些标准来选择?因为从题材来讲有大的,有硬的,也有比较偏软的?

  孙凯:总的一个评判标准还是依据它背后所蕴含的重要性,由我们的定位、我们的目标读者出发,判定的重要性。我们的封面文章一般架构是三篇。第一篇往往是主干,来讲主题,或者是由具体的新闻事件下笔,或者是由具体的观点下笔。第二篇是配合它的,或者提供另外一个观察角度,另外一种解读,当然还是围绕主题,往往第三篇是从比较深层的角度来点题,点的就是背后蕴含的东西、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它的意义所在。

  比如说新兴医院神话,这是封面文章,看起来是一篇调查,实际上最后点题的时候,是落脚在整个的医疗体制改革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医院,为什么原来贴在电线杆上的广告都上了电视,我们真正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

  报道的风格:深度、厚度和份量

  张志安:具体就报道来讲,您觉得做了一年多,《瞭望东方周刊》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报道的风格?能不能简单的概括一下?  

  孙凯:简单地说,就是深度、厚度和份量,有充分的回味余地。我们的记者总是最快到达焦点事件的现场,直面最深刻的矛盾。我们为全球化大潮下的中国未来而求解。提出前瞻性话题,与理性的读者共同思索。我们所做的一切,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责任。为了这样的目标,说真话、讲事实。不仅提供资讯,更提供见识;不仅报道事实,进而寻求意义。力求做有立场、有方向的刊物,拒绝以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人。

  比如最近重庆那一起爆炸案,我们的记者去了现场,我们发回报道的时候,就事件本身来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但我们记者写回来的报道还是能体现出《?望东方周刊》一贯的追求,既有职业化操作的东西,很耐看的一些细节故事,最后又能提炼出比较有深度的主题。

  比如这组稿件最后提出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人体炸弹和它背后的社会导火索。就是由讲这个事件开始,最后引申到人体炸弹所背负着的很深刻的社会因素。还有一个是揭出民爆物品的管理难题,由这个线挖下去,最后点出:还有很多的隐患,对民爆物品这一类东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可能还会有很多的隐患爆发。这是一个突发事件,大家都去,所以稿件既要好看,也要体现出独家的思考。

  做到整体和谐的统一

  张志安:有一部分读者看我们这个杂志,可能会有这样的取向,我听到一些评价,因为我们比较强调主流、权威、国际化、建设性,所以相对前面的报道,多少会感觉到空一些,后面更软的东西,包括有意思的专栏叫未来,大家会觉得更有趣,更好看一些,不知道编辑部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评价?  

  孙凯:对,这个意见听到过,也是我们一直在着力解决的。本身从配置上有软、有硬也是正常的,但是从读者的阅读需求来说,我们希望不管多重大的问题,也都能让它很流畅地读下来,所以刚刚创刊初期有一段遇到这样的情况,发出来的报道谁看都会觉得很重要,很深刻,只要挂到网上,只要一拿出去,马上就会挂在门户网站首页非常显要的位置,很快跟贴就会达到几百几千条,但是放在杂志上看的时候,会觉得比较累。这是我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张志安:其实这个也体现读者更高的要求,重大题材在报道上大家更愿意有的时候需要具体的东西,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逻辑处理上更生动一些,所以我们会感觉《瞭望东方周刊》做的重大的题材,主题性的报道比较多,但是更引人入胜的调查性的报道比较少。

  孙凯:其实这个我们做得绝对不少,每期至少会有四个页码的调查,都很好看。但因为时政这一类的稿件量更大,更多,可能显得是这样。我们在做的时候,是尽量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像政治局学习,这个从《瞭望东方周刊》创刊以来,我们是做的比较好的,我们不满足于以往媒体只是报道学习,学习什么主题,领导人讲了什么。我们从创刊初期就形成了惯例,每次政治局学习,每次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采访主讲人,然后做很细的解读。这样的文章既重要,又好看,而且信息量更大,像有一次政治局学习历史,因为主讲人一讲完就去了澳门,我们千方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他,然后进行采访,当期还配了一期社评,后来的反应非常好。现在一些媒体也开始这样做。

  张志安:像这样的重大题材,有难做的地方,比较有障碍的地方,需要一种把握的平衡,一种适度,甚至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摸索出自己的策略或者说自己的方法?  

  孙凯:这个在前面都说到了,上级管理部门对我们一直是非常关心、爱护,非常支持的,总的来讲我们一直是严守新闻纪律的。

  张志安:大家认为时政类周刊在题材的把握上,和新闻管理的边界上会有一定的风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严格按新闻纪律办事

  孙凯:这是考验把握能力的时候,既要传播主流新闻,又不能偏离刊物定位所赋予你的基本立场。外界有一些误解,说你们是不是在题材上有比较特殊的东西,好象别人都不能做,但从我们在内部来说,我们感觉正好相反。我们是严格按新闻纪律办事,不打擦边球,不撞红线。

  张志安:您在《瞭望东方周刊》工作了一年多,您感觉编辑部的文化和编辑记者的之间关系氛围怎么样?

  孙凯:我觉得《瞭望东方周刊》内部氛围非常好,风气非常正。我们每周一下午是例行的评刊会,大家评刊的时候都放的比较开,每一个人都说,从老总到校对,有什么说什么,有时候争论还很激烈,但是丝毫不影响大家评完刊一起去吃饭。我觉得他们是敬业、温和的一群人,《瞭望东方周刊》待人都比较温和。

  张志安:现在这个团队的具体情况怎么样?

  孙凯:主要领导是来自新华社,大部分骨干都是从北京过来,总编辑是姬斌,现在是《瞭望》的总编辑兼《瞭望东方周刊》的总编辑,我们的执行总编辑是姜军,是原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常务副总编韩松,我原来是在中国青年报工作。

  搞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张志安:时事类周刊,主要做的还是深度报道,做周刊记者都有一个感受,就是投入和产出之间不一定能成正比,因为他们要付出比其他记者更多的艰辛,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是获得的回报,经济的收入不一定有别人高,不知道在你们内部大家怎么看收入的问题,收入的状况和同行相比情况怎么样?

  孙凯:据了解,同类的几家周刊比,我们还是排在前面的。基本上是写稿多的收入也比较多,底薪是承认原来的一种资质,然后另一块就是通过内部稿酬来体现。从周刊的领导来说,希望随着刊物的发展,将来逐渐把大家的待遇提得更高。  

  张志安:我们做深度的报告,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支持,这种支持需要杂志社做一个报道的投入,允许它花多长时间,给予多大的财力去做,而且同事之间给予多大的支持,碰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领导还能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和风险,这一块的支持体系怎么样?

  孙凯说:《瞭望东方周刊》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一般做半个月,一个月是常有的事。从硬件的支持,像出差,住宿标准一般是按三星级宾馆。大家相互的支持也是做得非常好的,如果出现一些偏差,领导会出来承担责任,保护记者编辑。

  与环境报道的情结

  网友“西北人”:我是您的西北老乡,知道您的环保报道搞的很棒,能说说怎样走上这条路的吗?

  孙凯:我最早是在西安电力学校,学发配电专业的,然后1981年在青海工作,后来开始搞新闻,老家是陕西。1985年到兰州青年报工作,当编辑、记者、副总编、代理总编,再后来1991年到《中国青年报》,当时是在甘肃记者站,99年到北京当记者部主任。做环境报道是从93年开始的,也是有偶然和必然的因素,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叫做恒口的山清水秀的小镇,后来一工作就在青海,可能是这种反差让我对环保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感触。93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到全国人大,就搞了一个中华环保世纪行,每年就一些环境问题组织记者去采访。

  当时我对环境问题有兴趣,所以就开始做这类报道,从那以后就做得比较多。98年的洪水之后,当时有不少专家预言说99年黄河有可能会发大水。我向全国人大环资委负责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的尚莒城建议,做黄河问题。后来他们就组织了一个记者团,尚莒城当记者团团长,我当副团长。那一次是从黄河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花了大概两个月,行程跨八个省、自治区。第一站是在源头,在玛多县,到那儿的海拔是四千多,将近五千,大家一个个都面无人色,但到采访的时候,到源头,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当时在源头的有十多个人,后来都写了很多的报道,关于黄河从源头开始断流、玛多无树等,都是那次最早报道的。

  对舆论监督的看法

  网友“西北人”:您是舆论监督的高手,请讲讲如何在搞好舆论监督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人脉资源。

  孙凯:做采访、写报道要有建设性,出发点是要解决问题,要促进一些事情,而不是要把谁整死。心里要堂堂正正,采访手段要想方设法,要采到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不提倡不择手段。既要做事,也要做人。

  崇尚宽松与自由的写作

  张志安:比如同样从事多年的报道,我们会看到有一些逐步走向了学者型的道路,像您原来从事了将近20年的一线报道,现在在做编辑的管理工作,这个是您为今后职业所做的规划和选择?

  孙凯:也是一个阶段,从长期来说,我个人觉得做驻站记者那一段时间是最愉快,最自如的,因为比较自由,时间比较充分,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比较从容的来调查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将来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希望能够过这样的一种生活。

  张志安:也就是说将来也有可能再回到一线去?做新闻报道?

  孙凯:做一个不要被具体的工作量压着的记者,能比较自由的,很从容的写一些环保的、深度的东西。

  没有具体的压力

  张志安:现在采编和经营部门的关系如何,杂志经营一年的状况怎样?

  孙凯:我们的经营和编采是分开的,瞭望东方传媒有限公司做经营,他们做得还是不错的,从一开始发行量就达到了创办多年的一些同类刊物的水平。我们配合得也比较好,像发行的数据,读者的反应,都会反馈回来。

  张志安:这当中有没有相互的影响,把一些市场的数据反馈给我们,在报道上有一些调整?

  孙凯:发行数据,比如零售量是有反馈,但是做一篇报道,马上经营就跟进,这样的事是没有的。我有时候也常说,杂志内容好,不一定广告、发行就很好,但是反过来说,没有任何一本杂志是内容办得一塌糊涂而经营能做得非常好的。

  张志安:一年多以来有没有感受到经营部门给的压力?

  孙凯:应该说没有。

  张志安:包括的新华社管理部门也没有给这本杂志制定一个盈利,或者市场的进程表吗?

  孙凯:从他们公司来说,肯定是有具体的经营目标,但是从社领导来说,是非常关心、爱护,非常体谅的,社领导还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没有很具体的压力。

  张志安:不管是经营还是采编,在《瞭望东方周刊》看来,中国当前的社会,它的焦点问题在哪里?即将到来的05年,在选择、判断上,会有一定的预测和判断吗?

  孙凯:我们还是会延续最近一年来的总体思路,编辑方针不会有大的调整,大的走向、定位、宗旨这些是一定的,根据这些东西应对不断出来的具体的新闻,不管是财经的、政治的,不管是国内的、国际的,大致脉络是不变的。

  时政类周刊的发展空间巨大

  张志安:您对目前国内整体像时政类周刊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是怎么看的?

  孙凯:我认为这块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大家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这个主要是指市场的空间。

  张志安:市场的竞争程度如何?

  孙凯:严格来说还没有开始,因为市场本身还没有开发出来,现在开发出来的这一点市场,和它长远来看将会有的市场相比,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基本上都还在这一块里面,都生活在这样的一块空间里面。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大家一起来把整个的周刊市场做大,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而不会很简单的在现有很小的市场里你争我夺,大家现在是共同开发、培育这个市场,也应该共同来开发、培育这个市场,把整个市场做大。

  张志安:就业务报道来说,整个时政报道水平怎样?或者是有哪些待改进的地方?

  孙凯:和理想状态比,还是有距离的,比如有的题材看一些外国记者写的,会觉得关注的角度确实更巧妙,或者最后引申出来的东西更深刻。按理想状态来说大家都还有距离,现实情况下来说,这几本杂志各有所长。

  张志安:国内的新闻类周刊有比较大的成长潜力,从中外的数据比较也能看得出来,比如我们国家一千亿左右的整个传媒市场当中,整个杂志只占20亿左右,我们国家人均看杂志是两本,在国外是七到八本,这个都印证了整个市场是比较小的,这个跟不断发展的社会,包括不断扩大的传媒主流人群来看还是比较小的。

  孙凯:是。

  张志安:但是有好的趋势,反过来理解这个道路很漫长,就是这个社会的发育程度还远远没有到那样一个可以非常成熟支撑很多本新闻周刊的程度,您是否也认为在国内做时政类的周刊其实要走的是一个马拉松的过程?

  孙凯:对,有这个可能性,我觉得十年以后这个市场会有比较大的跨越,会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但是要达到从读者群到整个社会全面认可的程度,达到一个完全理想,完全和现在发达国家一样的地步,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网友XD:听说孙凯是获得香港“地球奖”最早的中国记者,对吗?该奖目前是中国新闻界奖金最高的新闻奖,孙先生把5000元奖金捐给保护母亲河的世纪林,那片树现在一定很高了吧?

  孙凯说:是99年颁发的,这个就叫地球奖,不是叫香港地球奖,是奖励在环保领域作出贡献的一些人,这片世纪林是在甘肃,刘家峡水库旁边,是中国青年报的青年林,那天刚领完奖金回来,因为中国青年报要搞青年林,要做一个专版,然后让我写一篇东西,让我号召读者捐款。我想我得先捐吧?呵。

  酝酿准备出书

  网友huanmei:孙总编您好,经常拜读您的大作,尤其是关于环境方面的,您的观点独到,文风犀利,您准备再写一部关于环境的专著吗?我们在期待!

  孙凯:有这样的计划,将来有可能的话,静下心来,比较慢地把自己一些感悟慢慢写出来。

  超常工作状态下的磨练

  网友小眉:在《瞭望东方周刊》的一年多时间里,你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孙凯:反正这一年里面是比较忙的,像执行总编辑还有常务副总编以及编辑记者,大家都是在一种超常状态下,尤其前半年,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每天到晚上12点以后,周六、周日也都是上班的,每周最少要熬一个通宵,然后第二天白天继续上班,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张志安:感谢孙总在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给我们这么详尽的,也非常真诚的回答,让我们不仅对这本周刊有更多的了解,也对这本周刊背后的人有更多的认识,对您也有更多的了解,我代表各位网友也代表搜狐预祝你们成为中国最好的一本周刊。

  孙凯:感谢搜狐,感谢一年多以来支持《瞭望东方周刊》的广大读者,希望以后能一如既往继续关心《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