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人投资创业洽谈会亮点频现
文/本报记者顾一琼
昨天上午10点,40多岁的辛保卫从浦东国际机场直接赶来光大会展中心,参加“海外学人科技项目及投资创业洽谈会”。千里迢迢从法国赶来,辛保卫的随身“行李”再简单不过——一项无机纳米材料连续合成技术。现任法国勃艮第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室助教的辛保卫告诉记者,他此行目的正是为了寻找上海的合作者,推广应用这项有关无机纳米的新技术。
昨天,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余位海外学人参加了洽谈会。他们的研究成果及海外工作经历主要集中在IT、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能源、金融企业管理、现代服务业等。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些带着“宝贝”的“海归”们回国就职、创业的积极性相当高,与以往相比,他们对自身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正如现场一名“海归”所说,“众多为我们而设立的创业园区、创业绿色通道等,令我们有了回国创业发展的底气。”
亮点一生物医药成“重头戏”
有关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领域的项目成为此次洽谈会上的“重头戏”,占全部洽谈项目的45%。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室从事免疫基因调控研究的田文志,此次赶来现场,寻找此项研究的合作推广伙伴。目前,田文志的两项研究成果正进行专利审批。据透露,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治疗白血病及艾滋病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一个“巨蛋”正等待“慧眼”相中。对此,田文志颇具信心。他很看好国内的科研孵化平台,“虽然目前来讲,技术配备条件可能不如国外,但政府、社会正共同搭建的绿色平台,前景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类项目也在此次洽谈中崛起,特别是提供咨询、化解风险的投资咨询和法律顾问项目也占到9%。
亮点二“土洋结合”最得宠
入世后,中国当然需要有国际文化学术体验的国际化人才。这往往也是“海归”们占尽优势的地方。然而,仅凭一张“洋文凭”却很难在此次洽谈会上“吃得开”。据悉,这批“海归”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就占了一半以上,有硕士学历的近四成,本科学历只能算“小儿科”了。因此,有无实践经验、实践成果就成了最大的“砝码”,而有“本地化”智慧与经验的“海归”更为得宠。
28岁的庄巍就读于德国洪堡大学物理系高分子物理专业,他目前正与一家纳米科研企业的代表进行交流。出国前,庄巍曾在杜邦纤维公司实习过;到德国后,他在著名的巴斯夫公司争取到了科研实习机会。凭借这两个具有分量的“砝码”,庄巍受到了这家科研企业的关注。
“有本地化经验的人才才最受欢迎”,上海市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办公室的王妍这样告诉记者,“一个纯粹的‘洋土豆’是适应不了国内市场的”。
亮点三事业单位也来“淘宝”
不同于以往,此次洽谈会上,上海市人事局和徐汇区政府也为海外学人提供了数十个实职岗位,包括外经贸领域、基础教育领域等等。据透露,这些职位均将采取政府聘用的方式,大都是管理职位。
以往,聘用“海归”担任管理职务的大都是私营企业、合资企业。此次,来淘“外脑”的市、区委办局等单位有了明显增长。据徐汇区团区委发展部部长张宁介绍,引进“外脑”更看重的是他们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此外,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也开始引进“管理外脑”,这将更利于科研项目的研发、孵化和推广。
十个创业园留住五万“海归”
本报讯 昨天,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余名海外学人济济一堂,参加“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上海洽谈会”。活动现场,上海徐汇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揭牌。至此,全市共有10个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共集聚创业人才5.4万人。
参加此次活动的海外学人研究成果及海外工作经历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和IT领域等。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部分人还带有创新成果。
自2001年起举办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深受广大海外学人的欢迎。三年来,共组织26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海外学人分赴全国16个省区市的40余个园区开展项目对接洽谈和人才交流活动,各地组织海外学人与1655家国内企业和210家投资机构进行了洽谈,组织座谈会、项目发布会、洽谈会和交流会103场,发布项目1287项,签署合作协议303份。
(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