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9日在佛坪人民的记忆中是永恒的。从这天开始,不仅一曲不屈不挠的抗洪救灾壮歌在这里响起,随之一段艰苦卓绝的重建家园的战斗也在这里打响。两年之后,当记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一个崭新的佛坪正在崛起。每当人们谈起这些,都说是广大共产党员挺起铁脊梁,用无声的行动带领群众在废墟上重新建起一个新家园。他们中间发生的许多感人故事,绘就成了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
拼命苦干,朱显发精神印在每位党员的心间
朱显发烈士的人生旅程是在岳坝乡度过的。他牺牲后,这里的人们以他为骄傲,以他为榜样,咬紧牙关,重建家园。灾后在抢修县乡公路时,需要把一台千余斤的空压机抬到工地,然而一段陡峭光滑的石壁却挡住了去路,此时党员和村组干部带头,几十个人硬是用手指扣着石棱石缝,肩膀上扛着木板,紧靠着石壁搭起一道“人桥”,让另一批人从身上踩着把空压机抬了过去。两年多来,为了重建家园岳坝乡的党员干部整日吃的是盐水泡饭,睡的是露天泥地,日夜奔波在重建工地上,从没有好好休息过。如今,那些被洪水毁坏的破碎场面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公路,巍然屹立的河堤,整洁明亮的机关和学校,红瓦白墙的农舍,高耸云端的手机塔。
大河坝乡三河口村600多人的口粮田被洪水冲得只剩下10多亩,村支书陈益财急得团团转,整夜睡不着觉。在农田恢复资金一分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陈益财与村上几名党员共同借钱、贷款垫资7万多元,雇了几辆推土机,当年就恢复了150多亩土地,种上了庄稼。此后,他又一鼓作气,到县上跑项目,到省上包扶单位求援助,带领村民建起2座铁索桥,新修了4间2层的村委会综合楼,让水、电、路通到了每家每户。
在重建家园这个特殊舞台上,朱显发精神已深深地刻印在党员和干部心间,成为带领群众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两年来,全县共争取各类资金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部分已超过灾前水平。
隆冬时节,记者在佛坪采访看到:28所中小学校成为山区最漂亮、最新颖的建筑。已有2800亩水毁农田、215公里堰渠、29处人饮工程得到恢复。县城的沥青路面全部被硬化成水泥路面,近300公里长的县乡村公路网已形成。新建的蒲河大桥、城北大桥和36座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走进县城,新建的1680米长、18米宽的滨河西路为这座山城平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党员苦帮,让党的阳光驱散贫困的阴霾
“6·9”洪水的濯洗更加坚定了佛坪人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为改变过去群众利用野生种子种植猪苓缺技术、繁殖慢、效益差的问题,县委书记鲁锋自己出资2000元,引进新种植方法,与当地有名的科技示范户雷兆德及村民三方共同在长角坝乡东河村建立了1万平方米的猪苓人工栽植基地,赚了归村民,赔了归自己。经过实验,这种新种植方法每平方米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元,收益增加了50元。如今全县已栽植猪苓3万多平方米,预计两年后产值将超过500万元,为佛坪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优秀共产党员、岳坝乡大古坪村村支书吕国友,为改变祖祖辈辈不通公路的状况,和村民一起卷起被褥,带上锅碗,寒冬腊月吃住在工地,三年修了三回路,脱了三层皮,修通了被冲毁,冲毁了再修好,硬是用铁锨、钢钎、镐头等原始工具开凿了一条13公里的乡村路。路通万事兴,蜂蜜、板栗、核桃、山茱萸等山货能运出去了,原来一袋水泥的运费比买一袋水泥价格还要高,现在汽车开到了家门口,运费降低了,人也轻省了。村上生产的“百花蜜”,已户均达到51箱,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净增收600多元。
西岔河乡银厂沟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叫响了“群众不愿干,党员做示范,群众怕风险,党员来承担”的口号,支部16名党员,有15人率先“吃螃蟹”,培育苗木、种植大黄和桔梗、丹参等中药材,全村初步形成了千亩山茱萸规范化种植药源基地,千亩大黄、柴胡、丹参等中药材基地,千亩板栗、核桃、银杏等干果基地。
西岔河乡三教殿村在“6·9”洪灾中损失惨重,温家宝总理曾到该村亲切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该村党支部牢记温总理嘱托,带领村民改造农电网,新修和维修饮水管道,硬化机耕路。引导村民突出发展以山茱萸、核桃为主的多经园林,人均达到2.5亩以上,使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民心定昌衰,风正自扬帆。一个美丽、富裕、文明的新佛坪正在秦岭深处崛起。
(本报记者 卓九成 通讯员 张建志 赵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