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5日播出)
【主持人】 :在昨天的节目里,我们为您报道了贵州青年代表团在日本期间,通过合宿研讨和民宿活动,与日本青年及普通日本家庭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的情况。那在这次长达23天的访问考察活动中,贵州青年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究竟有什么样的感触,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正文】按照日本方面和全国青联的组团要求,此次出访日本的中国地方青年考察团,团员的年龄都在18到35周岁之间。对于这一群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中国青年来说,“日本”是一个包含着复杂内涵的符号。
虽不曾亲历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但同胞受难、国家受辱的历史在这一代青年的脑海中有着深刻的烙印。
而因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因,也正是这一代人,对“日本制造”有着真切的体验和感触。当年日本电器借助《阿童木》、《森林大帝》等动画片影响未来消费群,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其营销战略所针对的就是现在这一代中国青年。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中国青年对日本既感到陌生,又觉得很熟悉。
带着了解日本的强烈愿望,中国地方青年考察团的团员们从访问一开始就仔细探究着日本的方方面面。
作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日本有太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这当中,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崛起是访日团员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日本的教授在为中国青年做《战后发展史》的讲座时,曾经说起这样的一种感受,许多日本人看到现在的中国,总会想起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高速上升的那段美好时光。那时侯,日本全国上下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借助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万博会的举办,不仅拉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树立了国际地位。这一切,与当今的中国是如此相似。
日本朋友似曾相识的感受引发了中国青年许多的比较和联想。从日本战后确立的以教育和科技为发展之翼联想到当今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从“日本制造”遍布全球联想到在日本看到的许多“中国制造”的身影;从日本曾经为治理公害付出高昂代价体会到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中日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相通的,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在宏观政策层面和具体实践层面都带给中国青年们很多的启示。
同期声: 贵州青年访日代表团团员 太平洋人寿保险贵州分公司 张国钰:中国现在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可以向日本借鉴很多的经验,比如在高速发展中如何处理环保问题,如何处理改善人性化服务的问题等等
贵州青年访日代表团团员 贵州省社会保险事业局 游金华:日本是个自然资源很贫乏的国家,但他们很善于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生产生活创造巨大的能源动力
【正文】了解中日两国联系的紧密性以及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是中国地方青年考察团此行的一个重点。在访问之初,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副总领事韩佐民向团员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中日邦交正常化32年来,两国人员交往从每年一万人次增加到了每天一万人次,仅大阪关西机场每周飞往中国的航班达到就158个,以前两国间一年的贸易额只有1亿美元,而去年两国的贸易额高达1335亿美元。数据的变化让代表团成员们明白了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高度依存关系,而随着访问活动的深入,尤其是随着与日本各界人士接触交流的增多,概念性的数字逐渐转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团员们也感受到了日本人对中国的高度关注。
同期声:贵州青年访日代表团团员 贵州大学 唐昌乔:在交流中,我发现日本青年中有不少人会讲中文,而且有的还讲得非常流利
贵州青年访日代表团团员 太平洋人寿保险贵州分公司 张国钰:在访问中,我们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日本民众对近些年中国的发展速度十分羡慕,也十分感慨。
【正文】中日两国地域相邻、文化同源,而且仅仅从面容上也很难区分出中国人和日本人,这样多的相同之处,使两国青年在交流中很快便找到了同感,进而对中日关系也有了客观的认识。
同期声:贵州青年访日代表团团员 贵阳市南明区医院 邓灿灿:日本青年的想法与我们中国青年是不谋而合的,比如说在择业的观念,以及对今后工作、对未来的一些想法和观点都是相似的。
贵州青年访日代表团团员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徐锡广: 如果能够扩大交流,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增强互信,就能够消除很多误解和偏见。
【正文】在访问活动即将结束之际,贵州青年将一幅代表贵州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绣送给了日方组织者,向日本青年和日本人民表达了和平友谊、携手共进的真诚祝愿。
同期声:代表团团长 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 滕红:通过丰富多彩的参观考察活动,丰富了我们对日本的认识,使我们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通过与日本青年的广泛交流,增加了我们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主持人】:日本之行为贵州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机会,通过访问,他们真切直观地感受了日本、了解了日本人,他们也向日本朋友展示了贵州青年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传递了和平友谊的真挚愿望,23天的时光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