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长春12月23日电
吉林省农安县等地部分农村,由于日益昂贵的学杂费,一些家庭因教致贫,家长背上了沉重负担。一些家长说,农村家庭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赌赢了,能为家庭换来幸福;赌输了,就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来还债。
“交了两笔‘择校费’一下子回到了贫困状态”
一些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择校费”问题。“择校费”是有的学校对分数没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加收的费用,有的农村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农安县实验中学是吉林省一所重点高中,在学校宣传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校的“择校费”标准:本地学生1.05万元,外地学生1.5万元。
农安县滨河乡一位姓于的农民的儿子考这所学校时差16分,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于为了孩子的前途,借钱交了1万多元“择校费”。第二年女儿又差40多分没考上这所学校,于家再也无力交“择校费”。女儿哭闹着不肯辍学,老于只好将她送到一所乡镇高中就读,这所学校也收取了3000元“择校费”。
老于说:“原来我家的生活条件在村里还算可以,交了这两笔‘择校费’后一下子回到了贫困状态。”于家的房子是老式平房,屋里是泥土地面,家里比较显眼的电器是别人送的一台小型黑白电视机。在洮南市等吉林省其他地方的部分农村,都有类似于家这样“因教致贫”的情况。
据吉林省城调队调查,收取“择校费”的学校在吉林省不少地方存在,学校“档次”越高,“择校费”的标准就越高。长春市今年高中“择校费”标准,一类高中是18000元,二类高中是15000元;辽源市区4所高中全部收取“择校费”,最低3000元,最高12000元。位于农村各乡镇的高中也不同程度地收取“择校费”,收费标准低于城市,但一般也在3000元左右。
一些农民认为,即便负债也要送孩子上“择校费”高的城市高中读书,因为这些学校的升学率远远高于普通乡镇高中。当地的普通乡镇高中考上大学的一年没有几个,多数人拿着毕业证回家务农,因此不如咬咬牙,多花钱送孩子上好高中。
“让农民最闹心的就是供孩子上学”
有的农民反映,“择校费”是孩子上学过程中的一次性收费,每个学期需要交的学杂费、食宿费等同样让有的家庭无法承受。农安县的农民臧耀平说:“现在让农民最闹心的就是供孩子上学。”
臧耀平有一女一子,女儿初一就辍学在家,原因是学校秋天时组织学生劳动,用劳动所得抵顶“取暖费”,可到冬天仍然向学生们收“取暖费”,女儿和另外几名同学一气之下回家务农。儿子臧广超学习很刻苦,但是中考时分数不够,只有交1万多元“择校费”才能上报考的高中。由于家里没钱,臧耀平只好劝儿子在家务农一年。去年,臧广超执意要上学,臧家只好借钱送儿子上了长春市的一所技校,没想到这所学校的各项费用也不便宜,一年下来花了1万多元。臧耀平说:“我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能排在中上等,但供孩子上学也得背债。”
臧耀平掰着手指头说,家里每年种玉米和蔬菜,除了自留自用以外,能卖几千元,年景好的时候扣除各种费用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本来这样几年下来,家里会有一些积蓄,可是近两年盖房子、给父母看病、办丧事,一共花去了近2万元,几年来攒的钱一分未剩。儿子上技校,东拼西凑,借了1万多元。直到现在,儿子还欠着学校一年学费。“不供他上学怕他长大了埋怨;供吧,学费太贵,家里实在负担不起。”臧耀平说。
吉林省洮南市今年旱灾严重。万宝乡民主村农民刘香和家的玉米地减产了近一半。他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开学拿走了2500元。刘香和说,家里如果不是养了60多只羊,无论如何也供不起孩子上学。“听说乡里不允许再到外边放养牲畜,光靠家里种的玉米根本喂不起这些羊,实在不行就得卖羊,可羊一卖孩子就得辍学。”
收入增长赶不上教育消费增长
在农安县一户姓毛的农民家里,大儿子2000年考县里一所重点中学时“择校费”是8000元,等到二儿子又考这所学校时,“择校费”已经涨到了1万多元。老毛说,比较起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也慢得多,二者不成比例。他认为,学校收费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家庭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据吉林省农调队调查,吉林省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农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长25.8%。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双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而当地高中的“择校费”在6000至8000元不等,再加上各类学杂费等,即使按丰收年头计算,一般农民家庭不吃不喝也要积攒两三年。
一些农民说,高中的“择校费”只是农村学生求学之路上的第一道“门槛”,跨不过去就意味着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只能选择中专或回家务农;第二道“门槛”是上大学,一个学生每年的各项费用加起来不下万元,四年费用总和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农民臧耀平说,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