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随着南京老城改造的不断拓展,老城内社区居住基础设施正面临着更新的压力,部分近代优秀建筑、名人居址文物正处于“消极保护状态”。
基础设施面临更新压力
据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尽管老城的主次干道已经基本形成,大部分地区已经改造,但地面交通设施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老城的主、次干道服务水平在逐步下降,主要干道中有61.3%%的道路行车速度有所降低,道路高峰每小时平均行车速度由2001年的每小时26.7公里下降到现在的每小时25.5公里。虽然南京老城大部分住区已经经过了一轮改造,但是由于当时的老城改造和更新并未采用整体规划建设的方式,从而使得剩下的尚未改造的住区目前基本都是十分难啃的“骨头”。根据统计,老城区内现有尚未改造地段约3.1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建筑和人口十分密集的危旧房集中片区,居民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缺乏,居民缺少社区归属感和场所感。同时这些地区又是改造难度最大的地区,大部分又涉及到传统民居区的保护问题。如门东、门西、南捕厅地区,它们的规模在老城中虽然有限,但却是南京老城传统民居仅剩的代表。
老城内人均用地远低国标
记者从南京市规划局了解到,根据对老城居民的居住水平调查发现,老城内居民住宅面积总体偏小,住宅面积低于80平方米的居民家庭达到86.9%%,而建筑面积达到100平方米的只有4.5%%。老城内各项人均用地指标远远低于国家城市建设用地的标准,人均居住用地只有12.8平方米。据资料统计,目前老城范围内,还有在建、待建项目用地250平方公里左右。尽管目前老城内同类型住宅的平均房价远远高于老城之外,由于老城具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仍是许多市民择居的首选地。老城范围内人口和功能仍在积聚。从老城内的建筑高度分布来看,总体上呈现沿城墙周边低、中心区逐步走高的态势,新街口地区是高层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地区。3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区的新街口环路以内,另外在中山北路和汉中路沿线有零星分布。
历史文化处于“消极保护状态”
据悉,目前南京老城内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多局限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未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同时大量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近代优秀建筑、名人居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也未能列为法制化的保护对象。从客观上造成了保护范围的不完整和缺失,个别资源受到了难以挽回的建设性破坏。一部分文物点由于自然损毁或被单位和个人不当使用而处于“消极保护状态”,文物实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尤其是传统街区保护较为薄弱,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点周边的整体环境也受到现代建设较大程度的影响,河湖水系、街巷格局保护不到位。王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