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老人在两个专利的支撑下,做起了潜艇梦,希望能制造出一艘真正的游乐“潜艇”。11月,他们研制的“潜艇”雏形三次试航。如今,新的“潜艇”设计蓝图已经绘就,而资金却成了大问题。老人们的潜艇梦在眼前的困境中眼看就要破灭。
不愿透露名字的“潜艇”联络人
据媒体介绍,张世雄是实施“潜艇计划”的负责人。12月7日,记者拨通了知情人士提供的电话号码,打算采访张世雄。接电话的男子自称就是张世雄,他很乐意介绍关于“潜艇”的一些情况。
12月8日下午3时许,在汉口建港公交站牌前,按照事先电话里的约定,记者见到了一位50多岁戴茶色眼镜的男子,他先说自己就是张世雄,但经过一番交谈,他才表明他姓万。据他介绍,张世雄从武汉造船厂退休后,因健康原因,已回洪湖老家休养,造“潜艇”一事交由他负责,手机号码也转交给他使用。万拒绝透露自己的名字,等“潜艇”真正造成功了,他会把名字公布于众。
在万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的“潜艇”研制“基地”——他在建港附近一栋破旧楼房三楼租的两间屋子。万说这里交通方便,便于同外界联系,而且靠近长江,便于施工。
这两间房子一间用作设计室,另一间用作办公室。设计室里放有两张旧桌子,两位老人坐在桌前比比划划,潜心地设计“潜艇”的外观。办公室里放有一张旧老板桌,还放有三张椅子和一个旧茶几,墙上贴有鱼形“潜艇”的设计草图。万说他正在筹建公司,只要把“潜艇”造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特殊的“潜艇”研发团队
“潜艇”的研发团队极其特殊:五位退休老人,年龄最大的李少明已经68岁,最小的刘秋海也有56岁,五人的平均年龄接近63岁。其中,李玉明和刘秋海是张世雄的合作者,而李少明和朱梦生则是后来受万的邀请才加入的。今年60岁的万现在专门负责“潜艇”工作的对外宣传与接待。
63岁的李玉明是这个团队中的关键人物。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自幼爱好发明创造,拥有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直接促成目前这项“潜艇计划”的,便是他的鳍板式潜水器和镜像重心装置两个专利。可以说,李玉明提供了“核心”技术。
现有潜水器一般都是通过增加潜水器自重,如向潜水器舱内注水、压载重物;或者减轻潜水器自重,如排出潜水器舱内贮水、抛弃压载重物,来实现下潜或上浮的目的。李玉明老人宣称,他只需要在潜水器舱腹底部设置一片或几片鳍板,就可以改变其前浮控制系统,让潜水器自动浮沉,而不需要借助水的力量。而他的镜像重心装置则是要解决潜水器在水里重心不稳、容易翻船的难题,他说利用这一技术,潜水器可以抵挡12级台风而不会倾覆。
刘秋海以前是长航的技术员,负责船体设计,参与过特种样板船舶的设计。目前他主要负责潜水艇的施工。
李少明1954年毕业于武船技校,在武船整整工作了50年,被万等人尊称为“师爷”。1995年他从武船退休,其后在华夏造船厂任总工程师,到目前为止,他参与设计过的船不少于100条。
11月18日,也就是“潜艇”第二次试航的那天,万找到了“师爷”,要李少明出山,主持图形设计。怀着一份同情心,李少明答应了。李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基础,完全可以辅助万建造一条真正的潜水游艇。
朱梦生今年63岁,是李少明在武船的同事。朱曾是武船的放样工,所谓放样,就是在设计图纸出来之后按照1:1的比例施工,检验并纠正设计中的误差,是船舶制造的第一道工序。目前他主要负责潜艇舱内的总布置,包括潜艇的正面图、平面图和底面图。
“潜艇”的三次试航
2003年9月,李玉明提出了组合式三舱互载游乐船计划。三舱的中间舱是坐乘客的主舱,两边是配备动力和电池的副舱。按李玉明的设想,主舱在水上航行时能随着游客的操作,时而腾空而起,离开水面悬空前进,时而潜入水下航行,好像上天下海一般。
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设想,李玉明提出了制造游乐潜艇的计划,并得到了张世雄的响应,万和刘秋海也参与其中。据万介绍,到目前为止,最初所制造的鱼形“潜艇”已经三次试航。
今年8月,他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成一个木船模型。从10月1日开始,他们在蔡甸请了几个农民,开始制造铁船,并于10月31日将船体造成,这就是“潜艇”的雏形。11月8日,鱼形“潜艇”由吊车吊着,在奓山附近的一个水塘准备下水试航,但最终这条“鱼”并没有脱离吊钩,而是悬浮在水面。万称是因为当时尚未安装镜像装置。因当时有记者在场,有人怀疑万是怕“潜艇”航行失败。
11月18日,他们为“潜艇”安装了镜像装置,继续在奓山试航。据万介绍,当时“潜艇”离开了吊车的挂钩,并开动了马力,在2000多亩的湖面上转了好几圈。因为舱盖没有密封,“潜艇”的下潜深度只有20厘米。
11月22日,“潜艇”第三次试航,央视《夕阳红》栏目组拍摄了当时的情景。万说,由于镜像装置的进一步完善,“潜艇”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两三个人站在上面蹦跳都不会摇晃。“潜艇”当时载有5人,两个人负责操作,另外三名女性作为乘客坐在了舱内。
万说这三次试航仅仅是为了验证李玉明的两个专利。如今,这条初具模型的“潜艇”就留在奓山。
不过李少明说原来那个“潜艇”还很“原始”,完全凭想象做成,水下的稳定性很差。
一项没有资金支持的计划
“就凭你们几个人就想造潜艇?你们是傻了还是疯了?”包括他们家人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理解老人们的行为,也不相信他们真能造出潜艇。几个老人用自己的信心和热情抵抗着误解和非议,却没有能力渡过资金缺乏的难关。
李少明说要真正制造潜艇,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切实可行的设计;二是要有施工场地,至少要有小型船厂的设备;三是要有施工技术人员,包括船体工、焊工、机装钳工、电工等;四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最后一条恰恰是他们最感为难的。
因为缺钱,第二次试航所需的400公斤铁,还是找人借4000元钱买的。
李少明和朱梦生每天工作8小时,报酬是每人5000元的设计费。李说这是业内最便宜的报酬了。但目前他们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朱梦生说他们最基本的设计工具还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
万的家境一般,加上家人的反对,他几乎没有什么资金来投入。刘秋海的家境跟万差不多。李玉明的情况更糟,为了搞发明创造,他曾经卖掉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和一个门面,先后投入了几十万元,而回报几乎为零。如今,他不得不和瘫痪多年的老伴住在一套二室一厅的公房里,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记者采访时,他们其中一人宣称,他准备把房子抵押出去,当然,这不能让家人知道。
制造一艘李玉明式潜艇到底要多少钱?有人作过测算,需要5000余万元。
12月21日,万对记者说,“潜艇”的前期设计已经完成,近日有望正式开工。他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了3万元,不过这对于制造潜艇的昂贵费用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