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历史最好水平,过热行业投资明显回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第一年,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作为新中国著名的粮仓,东北地区2004年的表现不俗。黑龙江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313.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吉林省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背后,是宏观调控政策下农民积极性的提升,农业投入的加大。
仅黑龙江省,2004年省财政直接投入的支农资金达到6亿多元,用于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推广和转化,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辽宁省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前10个月新增农业贷款84亿元,是历史同期增长最多的一年;吉林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果显著。这一年,东北三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近1000万亩。
宏观调控的另一要义在于,利用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严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防局部地区、个别行业发展过热。
东北三省基于各自优势,对产业布局都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辽宁省将建设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两大基地,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黑龙江省则加紧打造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林工业六大基地。吉林省突出新时期市场和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
2004年,黑龙江省六大基地建设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左右。通过加大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改造调整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效应进一步显现。吉林省截至11月末,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0.25亿元,同比增长21.7%;城镇以上项目的到位外资26.36亿元,同比增长2.4倍。而辽宁省围绕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建设,已有145个项目入围第一、第二批国债计划,总投资将超过600亿元。
(新华社沈阳2004年12月31日电)(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