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阳建设民族风情现代化新城(图) |
|
|
| NEWS.SOHU.COM 2005年01月05日16:25 来源:云南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元阳新城南沙一角
绘制美好蓝图
元阳有两座城,一座叫老城(新街),一座叫新城(南沙),10年前,行政中心在新街,现在的行政中心在南沙。过去,南沙只有一条既是公路又是主街道的泥土路,车来人往,狭窄的街道两旁是身穿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们竞相吆喝着出售香蕉、荔枝、酸角、甘蔗等土特产。而当时的元阳县城是在地势险峻的山顶上。1988年和1989年,县城发生了两次大面积山体滑坡,由此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省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计委在批复中提出了“控制老城、重点治理、开发新区、逐步转移”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把上级的批示和要求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大机遇来抓。经过认真准备,1992年行政中心大转移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南沙镇是元阳县最大的一块平地,地势低,气候热,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温室,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元阳县委、县政府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并及时开展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县委、县政府邀请了国内一流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对元阳新区南沙城的总体方案进行规划设计,同时根据元阳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把县城的性质定位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业特色、工业特效、商贸繁荣、旅游发展,融热带亚热带风光和民族特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同时,按照区域整体化、适度集中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了详规,县城规划总面积104.5平方千米,人口规模为3.8万余人。并在建设中力求做到“4高4新”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和规划概念新、设计立意新、建筑风格新、开发手段新。结合县城依山傍水及境内少数民族多,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的实际,突出“绿城、水城、热带亚热带风光又具有民族风情的现代化新城”特色,为元阳美好的明天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营造城市品位“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城市化进
程,建设新县城,塑造元阳新形象”,是元阳县委、县政府在行政中心大转移中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此,新区建设严格按照高起点,高规格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在建设中先后投资2.77亿元,小城镇变成了大县城,整个县城新区占地42.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住宅区面积达到14.1万平方米。绿化、美化、亮化是元阳县委、县政府在新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面积达15.6万平方米的常青路、园林路、叶榕路、滨河路、元桂路、橡林路等12条总城市主街道,让元阳南沙变得四通八达;占地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城市广场和体育广场令元阳人变得心胸宽广;交通、通讯、排水系统为主的市政基础设施及办公建筑楼、居民住宅楼,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元阳县城,处处可以感受到热带和亚热带的风光,棕榈树、芒果树、大叶榕、紫荆花、金丝葵、鱼尾葵、龙骨葵等名贵树种随处可见。绿树成荫是这座城市的一个亮点,一条街一个树种,加上搭配得当的花草点缀其间,使城市布局显得色调鲜明,错落有致,一条街就是一道风景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元阳新城街道的绿化面积达到了1.6万平方米,约占总面积的30%。城区绿化面积已达32.2平方米,绿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11.9平方米。城市夜景灯光也成了元阳边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共建现代化新城城美、景美、人美是元阳人的追
求,也是县委、县政府的期望。为了建设一座环境优美,秩序良好,服务优质,让人留连忘返的生态绿色城,县委、县政府在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发出了“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元阳新形象”的号召,在全县掀起了以塑造城市形象、单位形象、居民形象为主题,以净化、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美化热潮。政府投入资金,在城市的各个地段设置了果皮箱和垃圾筒,配备了收集生活垃圾车辆。建起了日处理30吨的垃圾处理场。为了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县里多方筹资,还吸引了5000多万元外地资金投入到元阳新区建设中。
城市管理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元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城区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元阳县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元阳县旅店业、修理业管理实施办法》和《娱乐服务场所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在卫生管理上实行“门前三包”和“门内达标”责任制。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县城管理出现了规范有序、环境洁净优美,交通秩序良好的局面,车乱停、人乱走、三轮摩托车乱调头的混乱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街道上,果皮乱丢、摊点乱摆、垃圾乱倒等现象逐日减少,自觉维护城市面貌的人越来越多,全民参与意识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2000年,新县城南沙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园林城市”;2001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乙级卫生城市”;2003年,被红河州委、州政府命名为第3批“文明城市”。
浦美玲汪继武文/图(云南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