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长的困惑
本报记者 狄多华 吴海鸿
尽管平罗县和灵台县的合作医疗开局都不错,但依然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主任杨学山告诉记者,最大困难是资金筹集。由于合作医疗采取农民自愿方式进行,不能强制筹资,又不能像城镇医疗保险那样直接从个人工资中划拨,因此每年都要到农民家中去收钱,开收据,发放合作医疗证书,有时还要做思想工作。目前,很多工作都是村干部无偿在干,但合作医疗要长期推行下去,不可能长久地依赖村干部。
用灵台县卫生局局长王志刚的话说,该县的农村合作医疗有“三惑”:
一惑:广覆盖与重点扶持哪个优先?
“我们县合作医疗基金的总盘子只有300多万元,所以去年定标准时怕资金兜不住,按5%测算住院人数,制订报销的封顶线。结果一些确因大病住院,花费几万元的农民,报销的比例就显得太小。”后来,他们试图提高报销封顶线,但终因考虑基金安全,被县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否决。
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降低了参合农民住院报销的起付线。“降低农民报销的门槛,报销的人多了,就可以实现广覆盖。”王志刚解释说。这一举措非常有效,使得灵台县参合农民的住院报销比例达到了2.63%,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未降前比例只有1.7%。不过,基金一共就这么多,是优先广覆盖还是重点扶持,确实难于取舍。
二惑:基金沉淀与透支,如何平衡?合作医疗基金,既不能沉淀过多,更不能透支。要保持它的平衡,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王志刚的助手姚辅汉告诉记者,光起付线、封顶线的方案他们就做了5个。
“为了这个,我们得罪了不少人。”王志刚说,曾经有村支书拿着儿媳妇外出住院的票据来报销,讲明政策最多报销600元,村支书又叫又嚷,当面把票据撕了。后来他把票据粘贴好,去纠缠合作医疗中心,结果得到一样的说法,村支书才服了软。
三惑:一手托两家,孰轻孰重?“我们一手托着老百姓,一手托着县内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群众的利益之间,很难平衡。我们既希望老百姓多一些实惠,又希望医院效益能好些,能有发展。”王志刚说。
“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上涨太快,农民已经有说法——合作医疗补的那点儿钱,又交给了定点医疗机构。农民群众还是很困难,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住院的。不能因为医疗费用的飞涨,让农民失去对合作医疗的信心。”
此外,还有如何让农民少跑路、报销方便,又能保资金安全;如何少花钱多办事,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服务好参合农民。一个又一个难题、一个又一个困惑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