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稿 近来不断有消息传出,山东荣成“天鹅湖”的生态环境发生逆转,天鹅的数量比往年剧减,有的天鹅因找不到水源而渴死,还有的天鹅因中毒身亡,天鹅在栖息地的处境岌岌可危。为此,记者2004年岁末冒着寒冬的大雪赶到了荣成。
谜底一:“天鹅湖”里究竟有多少只天鹅
荣成天鹅湖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成山镇,面积5平方公里,是一个与海相通的天然的泻湖。由于这里气候适宜,并生长着大量大天鹅爱吃的大叶藻,因此每年都吸引着成群的大天鹅由西伯利亚飞来越冬。荣成天鹅湖是我国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也是世界四大天鹅湖之一,2000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荣成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闫建国介绍:“天鹅湖的大天鹅主要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和蒙古等地,每年乍寒季节,它们借助强劲的北风来此越冬。”当地一位叫马秉德的老人说,到了十一二月,连着刮上几天的北风,大天鹅就翩然而至了。
每年来天鹅湖栖息的大天鹅究竟有多少?好像没有很精确的说法。荣城市林业局和环保局的介绍是三五千只,而荣城市成山镇政府的介绍是,5千至1万只。
荣城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闫建国说:“荣成有10多个泻湖,都是大天鹅的栖息地,今年天鹅湖里大约有4000只左右。”有“天鹅卫士”之称的威海大天鹅保护协会创立者袁学顺说,2001年统计的天鹅数量有11000多只,到2004年11月底,迁徙来的天鹅只有不足1000只了。
闫建国说:“由于天鹅分布广,流动性强。在人手少又缺乏设备的情况下,我们目前对天鹅的数量统计只能靠肉眼的观察和估计。”
2004年12月29日下午,记者在荣成天鹅湖畔看到湖中有七八群天鹅,问镇上的同志这些天鹅的数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他们都是只能凭经验说个大约。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治国教授说:“天鹅是候鸟,它的迁徙是以地磁定位的。它的种群变化有一定规律,是呈波浪式,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不能说去年几百只,今年就几千只,甚至后年就几万只。在天鹅数量统计方面不能靠肉眼,更不能估计。最简单的方法,拍个照片,然后在画面上数一下白点。”他说,不是说这就科学,但它起码有一点依据。
谜底二:天鹅之死的种种说法
“来荣成越冬的大天鹅,每年都有死在这里的。一是正常的生老病死,二是飞行中撞到障碍物等。可是今年有人说,有一只死亡的天鹅是寻不到淡水渴死的,这怎么可能呢?”马秉德老人说。
据说,那只死亡的天鹅死在了一片干裂的滩涂上。记者来到那片滩涂,滩地上覆盖着厚厚一层黑色的胶状淤泥块,表面的确干裂成了一道道深沟。这些淤泥都是天鹅湖里清淤后堆积在这里的。而距这个位置只有十几米远的地方,就有一条有水的小河。闫建国说,此前已死的两只天鹅检验报告已经出来,“天鹅并非渴死而是死于意外”。闫建国对这个意外未做解释。但林业局检验结果是:一只撞上高压线致使脖子折断而亡,另一只死于食物中毒。
在天鹅湖畔,有十几幢已经受到损坏了的别墅。据了解,这些建筑是十年前建的,大都没有盖好便空在了那里,这些别墅周围都长满了荒草。在靠近湖口的地方有一座三层楼的宾馆,现已停业。在一公里外的地方,有一片住宅,是近一两年建的。但镇里认为,这里距天鹅湖很远,应该不影响天鹅的生活秩序。但这些建筑物显然破坏了天鹅湖的自然景观,会影响天鹅的活动。此外,记者在保护区内没有看到警示标志,湖区周边也没有设置阻止游人和机动车进入的明显标志。
2004年12月30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鸟类专家孙全辉博士。他说他有一份调查报告,是单一学科的。他认为荣成天鹅湖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记者在现场查看了四条流入天鹅湖的降水河,河水给人的感觉是清澈的,从外观上很难判断它是否被污染。成山镇镇长孙胜清说:“这些河都是降水河,我们这里降雨量小、严重缺水,今年算是不错了,冬季还能看到流水。”在天鹅湖南岸湖口处,记者看到了一艘停泊在水中的挖泥船。湖的岸边堆积着许多淤泥。成山镇镇长孙胜清介绍说:“这些污泥大约有300立方左右。这里没有水源,天鹅基本上不过来。”
谜底三:“清淤工程”是非之论
天鹅湖环境的变化最大争议的焦点在天鹅湖的清淤。一方认为,清淤破坏了天鹅的生存环境,天鹅之死、环境恶化都是由清淤工程造成的;而另一方认为,近两年湖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天鹅不断增多功在湖内的清淤。有专家说,清淤导致了芦苇和沼泽地的消失,变成大片干涸的泥滩,水源涵养不复存在。但更多的专家还是认为清淤势在必行。
荣成市环保局副局长孙平一说:“从1999年开始,清淤工作正式开始后,炸掉拦海大坝,清淤后,湖区水质得到明显改良,湖区各种鱼类、贝类及植被等生物链状况明显好转,湖区生态系统已部分恢复,天鹅逐年增多。现在整个工程完成了三分之一。”但据记者了解,拦海大坝只炸掉了一半,纳潮力依然不足。
山东省环保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经过实地调研后认为,经过科学论证后的清淤工作是正确的,清淤使天鹅湖的生态环境得以初步好转。关于水源的污染问题,在各方尚未鉴定的前提下作出结论还为时过早。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