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进投资人?财务风险数据怎样优化?公司治理框架怎么构建?
热点聚集本报记者 姜业庆
“原定于元旦之后立刻启动的工行股改工作将要等到春节之后”。1月10日,一位接近工行高层的银行界知名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当记者紧接着问有些什么内容可以透露时,该人士避而不谈。“不过,不管工行何时发布有关股改的情况,但是按一般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几个标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答案”,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一般而言,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主要动作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优化资本充足率等财务风险数据;建立与股份公司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张兴胜博士指出,“而这三点,工行基本上在同时进行。”
当然,说到战略投资者,对工行来说,现在还不现实。“因为中行、建行的问题还未解决”,“只有这两家银行的解决以后,国家才有可能定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教授这样告诉记者。“不过,不排除工行与未来的战略投资者进行谈判的可能”,易宪容强调。
现在的问题是国家注资。那么,注资的方式还是和以前的中行、建行一样吗?注资的主体依然是汇金公司吗?
之前有媒体分析,“工行的注资是迟早的事,但与中行和建行模式应当有所不同。”工行方案与中行、建行方案的最大差别将在于注资的资金来源上。中行和建行采取的方案是,将原有全部资本金冲销坏账,在此基础上央行以外汇储备注资,并透过汇金公司持有两家银行100%的股权。而工行的注资方案不再用原有全部资本金冲销坏账,因而,财政部将依然保留部分在工行的权益,与注入外汇巨资的汇金公司一道成为新工行的股东。在中行和建行模式中,财政部、央行分别派员担任汇金公司的董事,进而透过汇金公司实现其国有出资人职能。“而在工行的注资模式中,汇金公司将不再是工行的惟一股东。”更有媒体指出,“在对工行的注资中,财政部不愿意再像在建行、中行股改中被‘晾在一边’,将力争成为工行注资方案中的‘主角’”,“这将是‘一行一策’设计的充分体现。”
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看来,在这种方式下,财政部也将扮演注资的主角,因为在中行和建行外汇储备注资为主导的股改方案中,财政部是有想法的。如四大行设立时的资本金以及在后来的增资扩股中,大部分的钱都是财政部掏腰包。但中行和建行实施外汇储备注资后,财政部原有的所有者权益全部被用于冲销不良资产,整个中行股份和建行股份的出资人变成了汇金公司。央行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几乎看不到财政部的身影。财政部肯定不愿意在工行的注资中旧戏重演。
有多大的合理性?记者发现,在2004年年底汇丰银行和工商银行联合举办的一个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也明确表示:“对工商银行的改革,财政部已有准备”,“财政部一定会注资中国工商银行,具体的方案已经成型。”之后,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福荣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外汇储备注资是备选方案之一,财政部和央行也在考虑其他注资形式。
之后,本报记者求证于中国工商银行,说法是“张福荣行长人比较老实,被记者戴了一个套子”。记者追问,“是不是把秘密给说漏了?”被求证者笑而不答。
至于工行股改方案最终未能于年底公布的原因,一种分析认为,尽管框架已定,但最终方案仍有待推敲;易宪容的分析则是,由于中行和建行的注资刚满一年,两家银行改制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注资的现实操作性较难,因而方案很可能要等到中行和建行的上市有了阶段性进展才可执行。
对于工行的注资规模,记者发现最先发布的是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将向工行注资300亿美元,注资计划将在2004年12月底前获得中国各主管机构的最后批准。之后,工行发布声明,“‘300亿美元注资’说法不实。”
进而又有注资金额达4000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注资说。不过有分析认为,由于国家对中行、建行注资的效果还仍在观察中,再加上工行4000多亿的不良贷款相比而言更为庞大,因此国家对工行的注资将会更为谨慎,目前很难确定注资的具体时间和金额。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工行所需注入的资金在2500亿元至4000亿元人民币之间。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到去年9月末,工行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大约形成4700多亿元的损失。这4700亿不良贷款损失如何核销,也成为工行重组的关键所在。如果按照中行建行模式,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用于补充两家银行的资本金,然后把它们原有的资本金用于不良贷款损失的核销。而依靠工行原有的约1700亿元资本金,远远不能核销其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形成的4720亿元左右的损失,而要完全核销4700亿的不良贷款,需要注资的金额将达到400亿到500亿美元左右。
对于公司治理,也是工商银行眼下正着力解决的一大问题,这在工行高层已形成相当共识。该行行长姜建清曾称,三年内工行将初步形成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运营机制。通过推进内部改革,全方位为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建立规范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盈利能力着重考核资本回报率,对资产质量取消比例下降考核,突出绝对额下降和风险拨备缺口考核;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对各级管理人员、各项业务、财务和科技四大监督体系,年内将国际审计范围扩大到全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内部评级初级法工程建设,增强对各类风险的综合控制和管理能力。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机构整合,探索建立总行-分行-支行的组织机构体系;推进全面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姜建清还表示,上市只是国有银行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环节,“根本还在于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朝着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靠拢。”